学术不端的“首席科学家”,为何一路畅通?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郭某

尔珍细说趣事 2025-11-19 17:10:59

学术不端的“首席科学家”,为何一路畅通?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郭某学术造假事件:已解聘,案件正在侦办。 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的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的消息引发关注。记者了解到,目前此人已经离开就职单位,此外,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其公开简历中多处与事实不符。 据今年5月21日网络刊登的文章介绍,郭某是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202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这份“闪瞎眼”的履历,随便拎出一个头衔都够普通人奋斗一辈子,可深挖下去全是漏洞百出的谎言:所谓“1994年陕西高考状元”,实为他人战绩;170余篇SCI论文查无此人,“郭氏模型”纯属子虚乌有;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同名者所得,与他毫无关联;连“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的称号都写错了基金会名称。 最让人震惊的是,这样一个疑似只有高中学历的“学术骗子”,竟能顶着“首席科学家”的光环,在高校任教两年,主持国家级项目、侵占科研经费,一路畅通无阻。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让人脊背发凉的问题? 根本原因,是高校“抢人才”的浮躁心态踩碎了审核底线。现在不少高校引进人才时,只看头衔够不够响亮、履历够不够光鲜,把“引才数量”当政绩,却懒得做最基本的交叉验证。郭某的海外任职、SCI论文、国际专利,只要花几小时检索核实就能戳穿,可校方偏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制度审核沦为形式。 更可怕的是学术生态的“沉默纵容”。材料科学是需要真才实学的硬核领域,可郭某靠着背术语、编课件就能蒙混过关——课堂上没人追问实验细节,学术会议上没人质疑理论漏洞,即便有人察觉不对劲,也因“不惹事”“顾大局”选择沉默。这种缺乏质疑精神的氛围,让造假者有了肆意生长的土壤。 说到底,郭某的“一路畅通”,戳穿的是个别高校评价体系的弊端:重头衔轻实绩、重数量轻质量,让“投机取巧者”钻了空子,却寒了真正搞科研的人的心。科研经费是国家的投入,学术殿堂是知识的圣地,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 如今郭某被解聘侦办,可公众更关心:还有多少“潜伏”在高校的“伪科学家”?该如何堵住审核漏洞、净化学术生态?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你觉得该怎么避免这类闹剧重演?

0 阅读:0
尔珍细说趣事

尔珍细说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