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中日一有冲突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没听说抢着回日本的,起码表面上看,依然该干嘛干嘛。 但在日本的中国人都纷纷要回国内,生怕被日本人打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并不是偶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现实因素在推动。 先说在华的日本人,这些人的生活早就和中国绑在了一起。上海的古北、苏州的工业园区里,常年住着几十万日本人及其家属。他们中很多人不是短期出差,而是举家搬迁过来的。孩子在当地的国际学校上学,配偶在日系企业任职,自己的工作更是离不开中国市场。 松下这样的大企业,在华营收占比已经超过全球业务的五分之一,利润贡献更是高达三成。这些企业的日本高管和技术人员,要是因为一点冲突就回日本,手里的项目就得停摆,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也会打水漂。他们的工作合同、家庭开销,全指着在华的这份收入,没人会拿自己的生活开玩笑。 而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法治环境给了这些日本人底气,每次中日关系出现波动,中国警方都会加强对日系企业和外国人聚居区的巡逻。街头上不会有人因为你是日本人就围上来挑衅,超市里的收银员照样笑着收他们的钱,孩子上学的校车也不会迟到。这种稳定感,让他们没必要慌慌张张地跑路。 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华日本人大多清楚,中日冲突的焦点在政府层面,和普通民众没关。他们平时和中国同事一起加班,和小区里的邻居互相借东西,早就融入了当地生活。他们知道中国人分得清“日本政客”和“日本普通人”,不会把外交上的矛盾发泄到他们身上。 但换个地方,在日本的中国人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日华人里,留学生和短期务工者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在日本没有稳定的产业根基,很多人租房子住,工作也多是服务业、制造业的临时岗位。一旦中日关系紧张,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身安全,打包行李回国的成本相对较低。 日本民间的情绪反应往往更直接,虽然日本政府也会强调保护外国人,但街头偶尔会出现针对华人的歧视行为。有留学生说过,冲突期间坐电车时,会被旁边的老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还有开中餐馆的老板反映,那段时间上门的顾客明显变少,甚至有人故意在店门口吵闹。 这些细节都会放大在日华人的不安感。他们在日本没有像在华日本人那样的“朋友圈”支撑,遇到麻烦时,能依靠的只有中国大使馆。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让他们一有风吹草动就想回到熟悉的环境里。 除此之外两国的信息环境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华日本人能通过企业、社区获取准确信息,知道中国政府会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而在日华人大多通过社交平台接收信息,一些夸大其词的“排华新闻”很容易引发恐慌。 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说到底是根基和环境的双重作用。在华日本人把生活和事业都扎在了中国,中国的稳定环境给了他们留下来的勇气。在日华人则大多处于“临时停留”的状态,日本的情绪波动和自身的归属感缺失,让他们更倾向于回到祖国寻求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