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发出警告,战争一旦爆发,中国将面临全方位的围攻,但对中国来说,最危险的并不仅仅是战争。最近大家可能看到俄媒的报道,说如果真的开战,中国可能会被美西方联盟从各个方面包围,但实际上,比炮火更致命的是这场冲突给中国发展带来的连锁危机。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今年三月的一篇报道里,有段推演看得人手心冒汗。他们提到,美国暗中撮合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搞针对中国的“蓝盟”。在军事协同部署、核心技术封锁、排他性贸易规则和地缘包围上全对准中国核心利益与发展命脉,针对性直白且明确。 军事层面的围堵从“口头叫板”变成了“实际施压”,美国拉着这几个盟友搞起了各种封闭排他的“小圈子”,美日韩联合军演一年能搞好几场,2024年的“自由盾牌”演习一搞就是11天,实战化程度越来越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对着中国来的。 让人糟心的是,美日还在推进军事一体化,设立“统合军司令部”,美日菲在南海的联合巡航、美军舰频繁过航台湾海峡挑衅,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被搅得鸡犬不宁。 这种持续的军事施压,让不少企业对周边地区的投资环境心存顾虑,不敢轻易扩大产能,而国际贸易的物流线路也因为局势紧张变得更加复杂,隐性成本悄悄上涨,给外向型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技术领域的封锁更是精准又狠辣,美国把芯片当成了遏制中国的“杀手锏”,从断供高性能芯片到限制光刻机出口,现在干脆拿出了“最终底牌”——2025年直接禁售EDA软件。 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软件,而是芯片设计的“脑子”,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被三家巨头垄断,没有它,设计复杂芯片就只能靠手动,效率低不说,成本还得翻倍。 中国的华为海思、紫光展锐这些设计公司,软件许可到期后根本续不上,更新补丁没了,旧版bug堆积,5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项目直接全线刹车,流片成本一下子涨了不少。 还有生态隔离,以前中国芯片设计能和台积电等国际大厂顺畅合作,现在工具不兼容、数据对不上,等于被踢出了全球主流芯片生态,不仅高端制程难以为继,就连成熟制程的创新迭代也被拖慢,而半导体产业又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这些新兴产业的根基,这一卡脖子,整个产业链的升级都跟着受阻。 金融领域的风险就像藏在暗处的暗箭,虽然中国有CIPS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作为应对,但目前90%的跨境交易还得依赖SWIFT系统。一旦“蓝盟”真的联手对中国动用“金融核弹”,把中资银行踢出SWIFT,短期内的冲击简直难以承受。 贸易方面的围堵已经显现出“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主导的这些“小圈子”正在悄悄构建贸易壁垒,美日澳等国在农产品、制造业产品上对中国设置的限制越来越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不少出口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压力,订单被无故取消、关税成本飙升、检验检疫流程故意刁难,这些情况越来越频繁。 让人担忧的是,这种贸易限制正在向供应链蔓延,一些“蓝盟”国家的企业开始被迫减少甚至中断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导致部分产业链出现断裂风险。 比如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原本顺畅的零部件供应因为贸易壁垒变得磕磕绊绊,企业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供应商,不仅增加了成本,还耽误了生产进度,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压力陡增,进而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就业和整体经济增长。 这些危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彼此放大的。军事围堵推高了发展的安全成本,技术封锁卡住了产业升级的脖子,金融风险威胁着经济稳定的根基,贸易壁垒压缩了市场空间,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对中国发展的冲击远比一场局部战争更持久、更深远。 美国搞的这些“小圈子”,本质上就是想通过集团对抗遏制中国的发展,把经贸、技术、金融都当成围堵的工具,这种不讲规则的操作,虽然短期内能给中国制造不少麻烦,但也让中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筑牢自主创新的根基、完善自身的发展体系,才能在这场全方位的围堵中站稳脚跟,打破所谓的“包围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