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小常宝”齐淑芳带领30名演员留美不归,背叛祖国抛弃丈夫,并恶狠狠对

悠然话史 2025-11-19 15:48:05

1988年,“小常宝”齐淑芳带领30名演员留美不归,背叛祖国抛弃丈夫,并恶狠狠对丈夫说:“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赚得多!”   纽约大学戏剧系的课堂上,齐淑芳握着学生的手纠正京剧手势。   身后展板上,“美国传统艺术大奖” 奖牌与《纽约时报》报道剪报并排陈列。   这是她 35 年海外推广京剧的见证,而一切始于 1988 年那个关键决定。   出国前,齐淑芳已是上海京剧院的 “台柱子”,饰演 “小常宝” 闻名全国。   1980 年,她主演的《智取威虎山》在全国巡演,场场爆满,获文化部表彰。   她的唱腔清亮婉转,武打动作利落,曾获 “中国戏剧梅花奖提名”。   那时国内京剧界提起她,都赞 “年轻一辈里,齐淑芳的‘小常宝’最传神”。   可到了 80 年代中期,她渐渐感到艺术瓶颈 —— 传统剧目改编空间有限。   1987 年,上海京剧院接到赴美演出邀请,领导第一个想到齐淑芳。   筹备期间,她发现中美艺术环境差异巨大:国内院团按体制排演,收入固定。   而美国艺术家可自由接戏,收入与市场反响挂钩,创作更灵活。   “想让京剧被更多人看见,或许得换个土壤。” 这个念头在她心里萌芽。   真正让她决心出国的,是一次国内剧目审查经历 —— 改编剧本因 “创新过界” 被否。   1988 年赴美演出时,她带着《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两出代表作。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舞台上,她饰演的 “小常宝” 让金发观众擦泪。   演出后,当地艺术团体递来合作邀约,承诺支持京剧创新改编。   “既能继续演戏,还能突破创作限制。” 她和团员们私下讨论时说。   更重要的是,她想让京剧走出 “小众圈子”,在海外找到新受众。   演出间隙,她去百老汇看剧,发现日本能剧、印度舞剧都有固定演出场地。   “京剧比这些艺术更丰富,为啥不能在海外扎根?” 她和团员们彻夜长谈。   当时国内京剧观众老龄化,她担心传统艺术后继无人,海外或许有新机会。   “不是不爱国,是想给京剧找条新出路。” 她在给上海京剧院的信里写道。   决定留下后,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生存 ——30 多人的剧团要吃饭。   齐淑芳拿出自己的积蓄,在皇后区租下旧仓库当排练场,冬天靠煤炉取暖。   为吸引观众,她改编京剧片段,加入英文旁白,从街头表演起步。   没想到,华丽的戏服和精彩的武打很快吸引路人,有人专程来 “追更”。   1989 年,林肯中心邀请他们参加亚洲艺术节,这是他们的第一个重要成就。   演出票三天售罄,《纽约时报》用整版报道:“东方京剧惊艳纽约”。   此后,她带领剧团改编《麦克白》,将京剧唱腔与莎士比亚剧情结合。   这出戏连演 20 场,获 “纽约戏剧评论家奖”,成了跨文化改编的经典案例。   2001 年,她获 “美国传统艺术大奖”,是首位获此奖的华人京剧演员。   颁奖词称:“她让京剧在西方焕发新生,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0 年,她在纽约创办 “齐淑芳京剧学院”,培养了 200 多名学员。   其中 10 多人成了专业京剧演员,在全美各地巡演,延续她的艺术道路。   她还推动京剧进入美国中小学课堂,编写英文京剧教材,获教育部门认可。   “让京剧不只是演出,更能成为文化交流的工具。” 这是她的新目标。   如今 70 多岁的齐淑芳,仍坚持每周在纽约大学授课,还带剧团巡演。   最新成就便是将 VR 技术融入京剧,观众戴上设备就能 “置身戏台”。   2023 年,这套 VR 京剧作品获 “国际数字艺术奖”,在全球 10 多个国家展映。   她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有人成了戏剧导演,有人在联合国做文化交流工作。   “只要我还能站在舞台上,就会一直把京剧传下去。” 齐淑芳笑着说,眼里满是坚定。     主要信源:(北方网——京剧表演艺术家齐淑芳:我永远是中国人)

0 阅读:1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