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上一项提案获得全票通过,日本成为第77个成员国

理大国迷雾 2025-11-19 14:41:59

1956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上一项提案获得全票通过,日本成为第77个成员国。从那一刻起,这个经济开始腾飞的国家,便将目光投向了安理会会议室里那张最有权力的桌子。 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后,日本越发感到自己的政治地位与之不匹配。早在1957年,日本政府就在外交蓝皮书中提出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原则。 到了19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达到顶峰,这种渴望愈发强烈。1983年,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八国峰会合影时,特意站在美国总统里根身旁,这个细节被外界解读为日本渴望成为西方社会平等一员的信号。 日本真正开始行动是在冷战结束后。1991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波多野敬雄公开表示,希望能在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成为常任理事国。 1993年7月,日本政府正式向联合国秘书处递交了关于安理会改组的意见书,标志着“入常”努力进入实质性阶段。 为增加胜算,日本拉上了德国、印度和巴西,组成了“四国联盟”(G4),互相支持对方的入常申请。这一策略旨在通过抱团取暖,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005年,四国联盟推动联合国改革达到高潮,他们提出增加6个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方案,日本为此倾注了大量外交资源。 日本尤其重视非洲国家的选票。首相小泉纯一郎亲自带队,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积极游说非洲国家,并承诺提供大量经济援助。然而,在非盟首脑会议上,近三分之二的非洲代表团投下了反对票,让日本的外交努力遭受重挫。 日本的“入常”之路屡战屡败,背后有多重障碍。首先是历史问题。日本对其侵略历史的态度始终是绕不开的障碍。 2005年,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不愿正视侵略历史的国家,没有资格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常任理事国。 现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微妙平衡,也是日本难以逾越的关卡。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明确表示,日本和德国“永远不可能”成为常任理事国,理由之一是这两个国家“顺从地听从华盛顿的命令”。 即便是日本最亲密的盟友美国,其支持也常常停留在口头上。从历史来看,美国多位总统虽曾表示支持日本入常,但实际行动却寥寥无几。 日本在联合国的实际表现也并非无懈可击。1978年,在非常任理事国竞选中,经济发达的日本意外败给了孟加拉国,这一结果让外界对日本的实际支持度产生了疑问。 截至2025年,日本已担任过12次非常任理事国,这一数字虽远超许多国家,但离其终极目标仍很遥远。 近年来,日本调整了策略,从“捆绑入常”转为“曲线入常”:加强日美同盟,保持非常任理事国竞选优势,继续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2023年,首相岸田文雄在联合国大会上再次呼吁改革安理会,表示“日本已准备好承担更大责任”。 日本为何对“入常”如此执着?一方面是为了摆脱二战战败国身份,成为“正常国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与其他世界大国,特别是在亚洲的地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成为常任理事国意味着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不仅是国际地位的象征,更是实打实的权力。 但现实是残酷的。要成为常任理事国,需要获得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成员国的支持,并得到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在目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下,这一条件对日本而言几乎不可能实现。 日本并未完全放弃。2025年,日本宣布将竞选2032-2033年度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比原计划提前了九年。 日本官员解释称,长时间远离安理会讨论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影响力。这一举动透露出日本的焦虑感,也表明尽管前路艰难,其常任理事国之梦仍未醒来。

0 阅读:13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