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假如黄鹤一去又复还》 神瑛侍者(中国) 当代诗人李家宁的《假如黄鹤一去又复

福建李家宁 2025-11-19 10:19:51

鉴赏《假如黄鹤一去又复还》 神瑛侍者(中国) 当代诗人李家宁的《假如黄鹤一去又复还》,是一次穿越千年的诗意对话,在古典意象与现代城市的碰撞中,探寻文化根脉的当代命运。这首在黄鹤楼上即兴而成的诗作,以其独特的时空视角和深沉的文化关怀,构建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江城画卷。 诗歌开篇便极具张力:“黄鹤回来时翅尖还带着唐时的云”——这凌空而来的起笔,瞬间打通古今。黄鹤作为千年文化使者,翅尖的唐云与它认得的“江汉关的钟声”形成第一次时空对话。然而“数不清巷子里升起的炉火”暗示了现实的变迁,那些升腾的早点蒸汽,模糊的不仅是长堤街的窗棂,更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诗人以黄鹤的飞行轨迹为线索,展开一幅幅生动的城市画卷。在重修的黄鹤楼,“电梯与木梯在霞光里交错”——这一意象精妙绝伦,物质形态的交错实则是时代文明的更迭。遛鸟老人用武汉话背诵李白绝句的场景,既延续了文脉,又以方言的在地性锚定了文化的地理坐标。 最富创见的莫过于“把崔颢的诗句压进二维码”这一当代书写。数字技术对古典诗学的“压缩”,既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存策略,也暗含诗意被技术异化的隐忧。而当黄鹤振翅撒落“亮着导航软件的归巢的星”,完成了一次诗意意象的完美现代转换,让千年之前的“白云千载”化身当代都市人“归巢的星群”。 诗歌后半部分转向更深沉的哲思。“长江已学会倒流”的魔幻一现实,“每盏路灯都患上怀旧症”的拟人化表达,道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乡愁。在“混凝土的森林里/再找不到一枚松针缝补月光”的慨叹中,那种无处安放的传统诗意令人动容。 然而诗的结尾给出了温暖的答案。当黄鹤“像归元寺里安静的神像”收起翅膀,直到“晚风送来莲藕汤的香”,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最终抚慰了千年的飞翔。这恰恰印证了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原貌,而在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中获得新生。 这首即兴之作,因站在崔颢曾伫立的楼头而更具深意。诗人以“复还”回应“不复返”,完成了对古典诗学的创造性转化。当黄鹤穿越千年归来,它发现诗歌的灵魂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只是换上了时代的衣裳。 附: 假如黄鹤一去又复还 李家宁(中国) 黄鹤回来时翅尖还带着唐时的云 它认得江汉关的钟声 却数不清巷子里升起的炉火 早点的蒸汽模糊了长堤街的窗棂 它飞过重修的黄鹤楼 看见电梯与木梯在霞光里交错 遛鸟的老人提着竹笼 用武汉话背诵李白的绝句 它盘旋。龟山北坡的汉阳树还在 有人用方言校对平仄,有人 把崔颢的诗句压进二维码 黄鹤转了三圈 选择落在晴川阁的飞檐上 看轮渡切开金色江面 货船拉着汽笛穿过斜阳 当它振翅,撒落的却不是云 是无数亮着导航软件的 归巢的星 黄鹤驮着李白的酒痕归来 江面浮着碎镜,桥身长出钢铁的根 或许它再次选择失踪 因为长江已学会倒流 每盏路灯都患上怀旧症 混凝土的森林里 再找不到一枚松针缝补月光 但它终究收起翅膀 像归元寺里安静的神像 直到晚风送来莲藕汤的香 才想起自己 已经飞累了千年的时光 2025、10、27于黄鹤楼 2025、11、20

0 阅读:1
福建李家宁

福建李家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