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国外交部突然回应了:在南非举行的G20期间,中方没有安排会见日方领导人。 原话给得清清楚楚,关键信息就是不见。与其临场寒暄走过场,不如把精力留给能推进问题的会谈,这个取舍很直接。 紧接着看现场环境就更明白了。过去一年,东海方向我方海上巡航、执法行动公开通报不断,重点是稳、是管控风险。与此同时,日方舰机活动频率上升,摩擦面变大,这种情况下把安排拉到台前并不适合,避免误判才是第一位。 再把镜头拉远,日本近年推进所谓“反击能力”,2023年决定引进“战斧”巡航导弹,数量不小;防务预算连年增长,并在西南岛链部署更多火力点。这些动作累积起来,使会谈氛围变得紧张,缺少让步空间,见面很难落地出成果。 经贸与安全议题也交织着。自2023年日本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后,我方加密检测、延长相关管控举措属于保护消费者与产业安全;日方坚持排海立场不变,舆论与民意裂口在那里摆着,临时加个会面并不能弥合这些硬问题。 从会议运行规律看,G20这种多边场合,双边会见一般由工作层提前磨合议程、准备成果清单,再报批敲定。近阶段双方在关键议题上的距离没有缩短,时间窗口也不成熟,不安排会见是对流程的尊重。 把注意力放到自身准备更实际。海空力量一线保持常态训练,055型驱逐舰编队远海活动公开画面不少,歼-20在多方向执行战巡任务已经是常态,福建舰多次海试推进有条不紊,底盘稳了,处置突发情况才更有把握。 横向对比,日本一边追加F-35A/B采购,宙斯盾舰继续升级,一边放宽部分装备出口规则,2023年底已向美方转移“爱国者”相关装备。这些决定直接作用在地区安全感受上,短期内不利于对话气氛。 再看沟通渠道,工作层并未完全关死。据公开报道,双方部门在热线、边防、海空安全等机制内保持接触。这些稳固的技术性、事务性沟通,远比峰会走廊式聊天更能防风险、控分歧。 时间线往后推,也并非永远不见。若议题出现实质性改动,或日方在关切问题上释放清晰信号,专业人士判断,后续可能重启更高层级接触。但在此之前,把标准立住是必要的。 外界关心面子,实际更看里子。会见不是目的,能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不被无效安排牵着走,本身就是把握节奏。 这次明确回应,等于把话说在前面,大家都按这个边界来行事,减少误会,避免过度解读。 该见的时候见,该不见的时候不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推进共识、降低风险上,这就是负责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