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公开信息,日本防卫省突然宣布了在西南诸岛强化警戒的举措。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写明中方放弃对日战争赔偿,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份克制和善意是起点,也是底线。 钓鱼岛海域的现场最能说明问题。中国海警依法在领海内巡航已成常态,吨位过万的2901、3901船多次在现场维权。对面,日本海上保安厅也增派大型巡逻船,船只靠得太近,摩擦风险上升。主权立场必须清楚,处置要稳。 向东海外侧看,052D、055近年常态远海训练已公开,歼-16、运-8巡逻也有通报。日本海自P-1、宙盾舰在周边跟踪监视,双方强度都在增加。强度上来了,更需要规则和沟通。 天上的对视同样紧张。歼-20列装以来多次执行战巡任务,日本F-35A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拦截警戒架次高位运行。技术升级是趋势,但管控同样要跟上。 岛链节点的动向更直观。与那国岛、宫古岛、石垣岛相继设驻地和导弹分队已是既成事实,中国周边则完善岸基和海上力量,这种你来我往容易挤压空间。把红线标清,比单边加码更有用。 文书层面也有变化。日本在2022年安保文件里提出“反击能力”,并计划引进“战斧”巡航导弹;中国则推进远程打击与拦截力量。攻守表述不同,但都在压缩误判余地的安全垫。 法理基础不能模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确立的战后安排是底线,历史问题上,个别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不断刺激舆论,这种回潮只会削弱互信。 回到沟通工具。2018年启用的海空联络机制已经在运行,热线、通报、避碰规则都是管用的钥匙。把这些用足,现场指挥员才敢冷静处理险局。 经贸和民间往来依旧庞大。航线、货轮、产业链相互牵连,风险外溢的代价很高。把矛盾控制在可管理范围,是理性选择。 中国的姿态很明确:求稳、守法、不退让。对挑衅行为,海上、空中、法律战线都有应对手段;对正常往来,通道常开。 日本若在西南方向继续加码,现场压力会叠加。与其走到擦枪走火的边缘,不如把精力放在危机管控和责任划分上,把界限说清楚,把动作做规范。 历史已经给出教训,现实也给出路径。坚持原则,稳住节奏,让该有的分寸不被冲淡,才是对地区安全和两国人民负责任的做法。
为免却高市早苗继续挑衅中国的担忧,美国驻日本大使乔治·格拉斯今天贴文声称:“我要
【361评论】【1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