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移民局突然宣布了对H-1B工作签证注册方式的调整,今年按个人计数、限制重复报名的规则开始执行,外界把这当成用工市场风向的变化信号。 裁员这事最直观。2022到2023年,硅谷一轮轮瘦身,不少外籍工程师被波及,其中印度籍比例不小,这些人签证和工作捆在一起,岗位一断就面临回国或另找东家的压力。对照国内,互联网行业在2021年后同样收缩,校招和社招更谨慎,结果是技术岗位竞争更集中,情绪更敏感,任何“谁抢了谁的活”的说法都容易放大。 签证环节的收紧接着成为焦点。美国这次强调按个人计数,就是防止公司替同一人多次登记,减少系统被钻空子的空间。国外看法认为,这会让用人单位更偏向已在本地的人才。国内企业近两年也在减少跨境外包,核心岗位倾向本地化,本质都是用工市场的自我保护。 职场圈子问题没少被点名。美国几家大厂被媒体曝光过“内推偏好”,同乡抱团在团队里更常见,排他和不透明被拿出来讨论。印度企业出海时也往往先用熟悉的本国人才,效率高但外部观感差。国内不少公司开始把内推流程写入制度,设置交叉面试和匿名评审,尽量把“熟人优先”的争议压下去。回到主题,圈子化用人是矛盾的引火点。 供应链层面变化同样清晰。美国一些科技和航空企业据报道在评估境外服务合同时,把安全审计和代码可追溯放在前面,对印度的外包份额做了调整。国内的大型云和软件公司也在加密审计、关键模块自研,减少对外依赖。这些动作合在一起,说明风险控制成为共同诉求。 能源和贸易上的分歧,让情绪更复杂。公开资料显示,印度近两年增加了从俄罗斯购油,国内炼化后转卖到多地;美国社会里对俄乌相关立场高度敏感,这种“各算各的账”的选择就不合拍。国内市场也在多元化采购原油,更多看价格和稳定性。大家都在按成本和安全做决策,外界理解上的落差就更明显。 技术合作也在拉扯。印度推动本地芯片产业落地,要求设备、工艺和培训更多在当地完成;美国企业态度谨慎,担心技术外流和回报周期。国内这边加码成熟工艺线和装备国产替代,讲究一步步扎实推进。技术迁移是硬骨头,不可能一口吃下,摩擦自然多。 舆论场把所有矛盾放大。美国社交平台上,关于语言、圈子、职场竞争的负面标签频繁出现;欧洲一些国家也在讨论收紧移民。国内平台对仇恨言论的治理更强调边界,尽量把讨论拉回事实。信息扩散越快,对人群的刻板印象越容易定型,这是风潮形成的加速器。 历史回看更有参照。上世纪美国和日本在半导体上多次掰手腕,如今软件、外包、医药等领域里印度的存在感在提高,角色转换带来不安。国内这几年把高端制造拉上马,争的是产业链的话语权,大家都在抢地盘,节奏越来越紧。 说到军事层面的期待,美国希望印度在海上演训、后勤互通等合作里多投入,但印度坚持独立路线,同时参加多方演训、与多家伙伴往来。国内的周边演训常态化,节奏稳定,强调按计划推进。合作可以多条线并行,但不是谁说了就照做,这一点决定了外界的预期不能过度。 今年的走向已经露出端倪。贸易谈判进展不快,企业各自调整市场;印度对亚洲和中东的出口比重增加;国内与南亚、中东的经贸往来也在升温。当彼此依赖度下降,情绪会慢慢从人身上退回到产业层面。 把这些线索拢在一起,所谓“反印度浪潮”更多是岗位、技术、供应链的多重挤压叠加出来的情绪场。风浪再起,还是要把眼睛盯在实证上:谁能稳住产业、把关键环节拿在手里,谁的话更容易被听进去。 结尾就一句话:全球化在换挡,该用冷静的做事方式接招,不要用热闹的情绪下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