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抗疫方“升降散”:四味药如何成为中医抗疫的“秘密武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经典古方"升降散"列入最新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这个仅有四味药的方子,自明代以来就被历代医家奉为治疗瘟疫的"总方",其抗疫地位堪比世人皆知的"银翘散"。名医蒲辅周曾精辟指出:"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一、抗疫源流:从宫廷秘方到抗疫"利器"升降散的抗疫历程跨越数百年,凝聚了多位抗疫名医的智慧:抗疫源头(金代):金元名医张从正最早用"僵蚕配大黄"治疗"大头瘟"等疫病,留下"人间治疫有仙方"的赞叹。正式创方(明代):明代龚廷贤在前人基础上加入蝉蜕、姜黄,形成完整方剂,命名为"内府仙方",意为皇宫抗疫秘方。抗疫发扬(清代):清代杨栗山是让此方大放异彩的关键人物。他将此方更名为"升降散",系统阐述其抗疫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创制了15首方剂的"抗疫方阵",大大扩展了其在瘟疫治疗中的应用。二、抗疫机理:四味药的"升清降浊"智慧这个抗疫名方的精妙之处,在于用简单的四味药,在人体内完成了一场精彩的"攻防战":抗疫先锋-僵蚕(君药):负责 "升"和"散" 。向上向外疏散疫毒,透发郁火。清疫助手-蝉蜕(臣药):辅助 "宣"和"透" 。质地轻清,能宣通肺气,助僵蚕散邪清热。破疫猛将-姜黄(佐药):擅长 "破"和"行" 。能活血行气,破除疫毒导致的瘀滞。驱疫将军-大黄(使药):担当 "降"和"攻" 。作为"将军之药",力猛效宏,能将疫毒从大便攻出。全方精义:僵蚕、蝉蜕向上向外升散疫毒;姜黄、大黄向下向内攻逐病邪。这一升一降,如同为疫邪开辟了双重出路,既能发散在表之热,又能攻逐在里之毒。更妙的是,这种升清降浊的机制,正好能够调节疫病中常见的热郁于上、寒滞于下的复杂病机,避免单纯清热或温阳带来的弊端。三、独特优势:破解疫病中的"寒热错杂"在临床中,许多疫病患者会出现"上热下寒"的复杂表现:一方面发热、咳嗽、咽痛,另一方面却腹泻、肢冷、乏力。这正是疫毒郁闭气机,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阳失调的结果。升降散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上火:通过僵蚕、蝉蜕的轻宣之力,疏散上焦郁热不伤阳:借助姜黄的温通和大黄的趋下特性,保护下焦阳气通三焦:四药合用,疏通表里三焦,恢复气机正常升降国医大师赵绍琴评价此方:"以升降气机为法,配伍得当,无寒热偏颇之弊。"这正是它能够应对疫病复杂病机的关键所在。四、现代抗疫:古老方剂的新冠"战绩"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古老的抗疫方剂在现代抗疫中依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药理研究表明:抗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抗炎作用: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风暴"免疫调节:双向调节免疫功能,避免免疫过度反应临床实践证实: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升降散及其加减方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发热、咳嗽、咽痛等核心症状调节免疫紊乱状态阻止病情向重症发展对于伴有消化道症状的病例效果尤为显著五、抗疫应用:从古至今的疫病防治升降散的抗疫应用贯穿古今:古代瘟疫:明代"大头瘟"、清代"温疫"现代流行病: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复杂症候:特别适用于既有发热咽痛等"上热",又伴腹泻畏寒等"下寒"的复杂病例国医大师李士懋强调:"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这意味着只要抓住"郁热在内"这个核心病机,升降散就能在现代多种流行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六、抗疫用法精要根据《伤寒温疫条辨》记载,升降散的正确抗疫用法是:将四味药研成细末,用黄酒和蜂蜜调匀冷服。其中黄酒助药力上行外达,蜂蜜缓和大黄峻烈之性。服药后中病即止,不可过服。重要提示:本方虽为抗疫良方,但具体应用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特别是方中大黄为攻下之品,孕妇及体弱者需谨慎使用。结语从明代瘟疫到现代新冠,升降散穿越数百年,始终在抗疫一线发挥着独特作用。这四味简单药材组合中蕴含的"升清降浊"智慧,不仅能够直接对抗疫毒,更善于调节疫病中复杂的寒热错杂病机。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这剂千年抗疫名方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作品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