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两军在东线战场上给大家展示了工业化时代大规模战争中,人命就如蝼蚁,像刚开战的41年,从6月到12月,在短短6个月时间德军用80万人损失,干掉了450万苏军。算下来平均每个月德军损失10余人,苏军损失75万人。 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战争,把人命当消耗品用,坦克飞机炮弹堆积如山,士兵们像零件一样被扔进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三个集团军群总共300多万兵力,加上盟军仆从军,浩浩荡荡扑向苏联欧洲部分。德军一开始势如破竹,推进速度快得惊人,第一周就撕开苏军防线,几个月内拿下明斯克、基辅、斯摩棱斯克一大片地盘。但这背后,伤亡数字冷冰冰地摆在那儿,让人脊背发凉。 根据苏联档案和德国军方记录,巴巴罗萨行动从6月到12月,德军总伤亡大概83万多人,其中阵亡56万多,非战斗减员23万,负伤133万,失踪233万。苏军那边更惨,阵亡、被俘加起来超过400万,具体数字苏联历史学家克里沃什耶夫统计为阵亡约48万,失踪和被俘300多万,总损失率高达70%以上。德军每月平均损失13-14万,苏军75万,这比例不对等得像一场单方面屠杀。为什么苏军损失这么大?德军闪击战战术玩得溜,装甲集群和空军配合默契,苏军情报失误加上指挥混乱,部队被大包大揽地围歼。基辅战役一个包围圈,就抓了66万苏军,明斯克那边又丢了30万。德军付出的代价不算小,但比起苏军,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拿1939年波兰战役说,德军伤亡才3.8万,法国战役1940年也才15.6万,加一块儿20多万,巴巴罗萨前两个月就超了。一战最血腥的凡尔登战役,10个月德法两军总投入239万兵,死亡25万,伤亡50多万,那叫“绞肉机”,东线巴巴罗萨随便一小段就赶上。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工业化战争的锅。德军有上千辆坦克、数千架飞机,苏军虽有T-34好坦克,但生产跟不上,补给线拉得老长。士兵们不是英雄,是数据,德军靠机械优势碾压,苏军靠人海硬扛,命就贱了。 东线战场从1941到1945,整整四年,规模更大,节奏更快。苏军常年保持600-800万兵力在东线,德军260-340万,外加近百万仆从军如罗马尼亚、匈牙利部队。每个月双方伤亡几十万,还能接着打运动战、阵地战、突破战。整个苏德战争,德军东线阵亡350万,占二战总死亡的72%,苏军军民总死27-30百万,平民占大头。为什么这么持久这么狠?德国打的是种族灭绝战,希特勒下令不留俘虏,巴巴罗萨头几个月就饿死、枪毙200多万苏军战俘。苏军这边,斯大林一开始下严令不许撤退,部队被围就成活靶子。 东线会战多得数不过来,200万以上兵力的就有近20场,四年平均三五个月一场大仗。300万级别的更猛: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底,苏军125万对德军180万,德军伤亡50多万,苏军70多万。斯大林格勒1942-43,苏军250万加50万预备对德军140万加58万仆从军,德军损失近百万,苏军110万,那场城市肉搏战,双方死在废墟里的人堆成山。第聂伯河会战1943,苏军263万对德军124万,苏军伤亡100多万,德军40多万。同年第二次斯摩棱斯克,苏军125万对德军中央集团军85万,又是苏军多损失。右岸乌克兰会战,苏军220万对德军95.7万,德军防线被撕开,伤亡比例开始逆转。 这些会战不是孤立的,东线像一台永动机,德军推进-苏军反击-再推进,循环往复。库尔斯克会战1943,史上最大坦克战,德军80万对苏军190万,德军损失20多万,苏军80万,但苏军坦克多,德军从此丢了制空权。1944年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白俄罗斯方面军250万对德军80万,一个月干掉德军50万,推进600公里。整个东线,德军永久损失超600万,苏军阵亡870万,被俘400多万。工业化让战争升级,炮弹一天砸几万发,坦克对撞上千辆,士兵命如草芥。德军以为速战速决,结果陷进泥潭,苏军靠工业后劲和人力堆赢。 德军补给线从柏林拉到莫斯科,铁路不兼容,卡车油不够,冬天零下40度,坦克冻住。苏军地广人稀,冬天反击,西伯利亚师杀出来,德军手指扣不动扳机。意识形态加码,德军视斯拉夫人为劣等,屠村灭族,激起苏军死战。数据上看,苏军击杀比从1941的1:5逆转到1944的5:1,但总账还是苏军多死。整个战争,东线死人占二战总数的40%,孩子老人平民死18-24百万。工业化战争就这样,技术先进了,命更不值钱。 德军从此元气大伤,西线也扛不住。苏德战争1418天,伤亡6100万,够写一本血泪史。工业时代,战争不再是骑士对决,是机器吃人,士兵们只是燃料。

艮卮每日评论
以后禁止你写数字
泥泞中的老虎
苏联这种惨胜不值得效仿,我们要努力避免,时刻站在军事前沿。
风暴海燕 回复 11-18 21:22
和英法联盟遭冷遇,纳粹军费坐上火箭,几乎整个欧洲都屈服于纳粹……这个条件下你能做得更好?
张yr爸爸
数字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