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诸子中弘历出身最低,为何却在康熙众多皇孙中脱颖而出? 乾隆皇帝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他的爷爷康熙,在他执政六十余年的过程中,凡事都效仿皇祖,甚至还在即位之初就立誓,如果天假以年,在位时间一定不敢超过康熙。从乾隆本人的诸多谕旨以及诗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他的心目中,康熙的地位远超过皇父雍正。 说起来弘历能有后来的福气,真得感谢爷爷康熙的一眼看中,可谁能想到,他在雍正的儿子里,出身算是最不起眼的。他的母亲钮祜禄氏,刚进雍亲王府时只是个没名分的格格,比起其他兄弟要么是侧妃所生,要么母亲家世显赫,弘历的出身实在没什么优势。可偏偏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皇孙,让见惯了宫中风浪的康熙动了心,甚至成了康熙晚年最疼爱的孙辈。 这事说起来也有几分巧合,康熙晚年常去雍正的圆明园散心,有一次雍正特意安排弘历和弟弟弘昼一起见驾。 其他皇孙见了康熙要么紧张得说不出话,要么刻意讨好显得油滑,可弘历却不一样,面对这位威严的皇爷爷,他既不怯场也不冒失,行礼规范,应答得体,眼神里透着一股同龄人少有的沉稳和灵气。康熙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当场就夸他“骨相不凡”,回宫后还特意让人查了弘历的生辰八字,结果更是让他满意。 没过多久,康熙就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把弘历接到宫里亲自教养。要知道,在康熙的众多皇孙里,能得到这份待遇的寥寥无几。在宫里的日子,康熙简直把弘历当成了未来的继承人来培养,不仅亲自教他读书写字,还带着他一起处理朝政、外出巡猎。 木兰围场打猎时,康熙射中一头熊,让弘历上去补射,没想到熊突然起身扑来,弘历临危不乱,直到康熙补枪将熊击毙,他都没露出丝毫慌乱。这件事让康熙更加认定,这孩子有临危不乱的帝王气度,日后必成大器。 弘历也没辜负爷爷的期望,在康熙的教导下,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对治国安邦的道理有了初步的认知,还练就了一身好骑射,更重要的是,他从康熙身上学到了作为帝王的胸襟和眼光。 康熙处理政务时的勤勉、对待百姓的仁厚、应对复杂局面的智慧,都深深烙印在弘历心里,让他打小就把爷爷当成了最高的榜样。而这份祖孙情深,也成了雍正最终能顺利继位的重要加分项——康熙看中弘历,自然也会对他的父亲雍正多几分认可。 登基之后,乾隆更是把对康熙的效仿刻进了骨子里。康熙一生六下江南,考察水利、安抚民心,乾隆也跟着六下江南,虽然后期多了几分奢靡,但初衷都是为了巡查地方、了解民情。 康熙重视农业,多次减免赋税,乾隆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就连朝堂上的经筵讲学制度,乾隆也严格遵循康熙定下的规矩,坚持每日勤学不辍,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召集大臣一起讨论,绝不空谈理论。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创下了盛世基业,乾隆便立下誓言,在位时间绝不超过爷爷。到了乾隆六十年,他果然践行承诺,主动退位当了太上皇,虽然依旧掌握实权,但这份对爷爷的尊崇,确实做到了言行一致。他在谕旨里常说,自己做任何决定,都会先想想皇祖会怎么做,甚至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还会翻阅康熙时期的档案,借鉴爷爷的处置方式。 说到底,弘历能从出身最低的皇子,逆袭成为康熙最看重的皇孙,最终登上皇位,靠的不只是运气,更在于他自身的资质和雍正的刻意栽培,而康熙的赏识则是最关键的临门一脚。 而这份来自爷爷的认可和教诲,也成了乾隆一生执政的精神支柱,让他始终以康熙为标杆,努力延续康乾盛世的荣光。这种跨越两代人的祖孙情,在皇权更迭频繁的封建王朝里,也算是一段难得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