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澳大利亚花费400美元从中国买了1500只屎壳郎,扔进漫山遍野的粪堆

文山聊武器 2025-11-17 18:15:12

1965年,澳大利亚花费400美元从中国买了1500只屎壳郎,扔进漫山遍野的粪堆里,没人能想到,这些屎壳郎竟真的把“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从一场生态灾难中拉了出来。 澳大利亚畜牧业在上世纪中叶发展得飞快,草原上牛羊加起来超两亿头。这些家伙每天拉的粪便可不得了,每头牛一天十多次,全国粪便总量得用亿公斤来算。粪堆一层一层盖在草地上,挡住阳光,牧草长不出来,草场一年比一年小。苍蝇在粪堆里疯长,户外喝个东西或聊天,苍蝇就往脸上扑,牧民日子过得挺闹心。试过化学药剂分解粪便,也用机器清扫,但效果一般,还容易污染土壤,问题越积越多。 本土有四百多种屎壳郎,可它们只吃袋鼠或考拉那种干硬的小粪,对欧洲牛的湿软大粪不感兴趣。乔治·博尔奈米绍1950年到澳大利亚时,看到牧场粪便满地,挺意外。在欧洲,屎壳郎很快就清掉粪便,他调查后发现,本土品种不适应牛粪。这事儿让他下定决心,1965年启动全球引进计划。团队瞄准南非和中国等地,那里的屎壳郎跟大型牲畜打交道多年,处理牛粪是行家。中国品种特别合适,不挑食,效率高,一只虫子几十小时就把一百克粪揉成球埋土里。 引进不是简单买买就行,先在中国采集健康个体,避免带病虫。接着海运到澳大利亚,航程几周,得控温控湿,防颠簸死虫。到了后,实验室隔离几天,查无问题再放牧场。释放选粪堆多的草地,直接扔进去。初期有些虫适应不了气候死掉,但活下来的很快就干活。它们闻粪味落地,折翅膀,头贴地推粪。有些品种推得动自己体重千倍的粪球,吃一部分,还埋一部分产卵。过程循环,粪覆盖慢慢减。 项目早年引进物种里,只有不到两成建起种群。团队优化策略,按气候分批放,比如夏季雨区用耐湿品种。从1967到1982年,引进55种,23种成功定居。中国屎壳郎在湿粪处理上特别给力,粪堆少后,苍蝇数量掉,草地透气好,牲畜少生病。整个过程有严格检疫,防寄生虫入侵,确保生态平衡。 引进屎壳郎后,种群稳下来,23种成功扩散。粪便问题缓和,牧草见阳光,长势好转,苍蝇少到原先几分之一。虫子推粪时,把氮肥埋土,提升土壤肥力,还挖通道帮雨水渗入,干旱时管用。监测几年,外来品种跟本土的分工清楚,一个管湿粪,一个吃干粪,没啥冲突。 农业上受益大,草场产量升,牲畜寄生虫感染率降。供应商冒出来,卖屎壳郎给牧场主,一套几百上千美元。项目到1985年收尾,覆盖全国多地。

0 阅读:53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