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2岁的金庸爱上16岁女招待。他想要和妻子离婚,妻子说:“可以,但是那个女的必须绝育”。金庸才答应没多久,他的长子就美国自缢身亡了。 谁能想到,写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金庸,在个人感情里,却如此拎不清。彼时的他,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文人,而是一手创办《明报》、身家不菲的传媒大亨,可面对感情的诱惑,却忘了身后相伴二十年的妻子朱玫,和四个年幼的孩子。朱玫不是普通家庭主妇,她毕业于名牌大学,当年不顾家人反对嫁给金庸,陪着他从凑钱办报的艰难岁月熬过来,深夜帮他校对稿件,白天帮他打理报社琐事,《明报》能有后来的影响力,朱玫的付出绝不亚于金庸。可这份共患难的情谊,终究没抵过新鲜感。 16岁的林乐怡只是酒店女招待,年轻稚嫩,却成了金庸晚年感情里的“意外”。他不顾身份悬殊,不顾外界非议,执意要离婚,这份决绝像一把刀,扎进了朱玫的心里。朱玫提出“绝育”要求,哪里是狠心,分明是绝望后的最后反击——她太清楚金庸骨子里的传统,重视子嗣传承,这看似苛刻的条件,其实是想逼他回头,可金庸还是答应了,这份毫不犹豫,彻底碾碎了朱玫的念想,也让远在美国求学的长子查传侠彻底陷入崩溃。 查传侠从小就是金庸的骄傲,天资聪颖,19岁就考入美国名牌大学,可他敏感细腻,早已察觉父母感情裂痕。那些年,金庸忙于事业和新欢,对孩子的陪伴本就稀少,离婚的消息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这个青春期的少年。他曾给父亲写过信,哭诉家庭破碎的痛苦,可金庸当时深陷感情漩涡,没能及时察觉儿子的绝望。1976年10月,查传侠在公寓自缢,年仅19岁,消息传来时,金庸正在和林乐怡约会,这份迟来的悔恨,成了他一生无法弥补的痛。 很多人说金庸笔下的爱情缠绵悱恻,可现实里,他的三段婚姻都充满了争议。朱玫在离婚后不久就病逝了,临终前都没原谅他;而林乐怡虽陪伴他到最后,却也背负了“小三”的骂名。金庸晚年接受采访时,曾坦言长子的死是“一生最大的遗憾”,可遗憾终究是遗憾,逝去的生命、破碎的家庭,再也无法挽回。 作为文人,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道义与温情的江湖;可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却在现实里缺席了责任与担当。或许人都有两面性,金庸的才华毋庸置疑,但他在感情里的自私与决绝,也确实给家人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江上太公
本来就是仇恨新中国的敌人,有啥情操?
海胆
英雄难过美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