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走极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17 14:06:36

快讯!快讯!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我同意这个判断,先把饭碗守住,别把日常生意折腾砸了。 垂秀夫的发声其实戳破了一层窗户纸,中日经贸这根线早就拧成了麻花,尤其发动机领域的反转剧情,把“产业羁绊”四个字演得明明白白。 几十年前日本厂商的狂言可不是空穴来风,那时候他们手里的发动机确实是“香饽饽”,丰田的内燃机热效率敢称全球顶尖,本田的地球梦系列更是让不少中国车企眼馋,甚至有日本高管放话“就算给中国图纸,50年也造不出同等水平的”。 当时这话还真没法反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车企还在靠进口发动机撑场面,自主研发的机型要么动力不足要么油耗惊人,连满足基本排放标准都费劲,确实得仰仗日本的技术输出。 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日本企业主动递订单了。2013年日本军工巨头川崎重工就先迈出了第一步,从奇瑞订了7000台SQR372发动机装农事装备,尝过甜头后2021年干脆追加到30万台,把自家农机的“心脏”换成了中国造。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要知道川崎重工在机械制造领域向来眼高于顶,能放下身段连续采购,说白了就是中国发动机的性价比打服了他们。 以奇瑞鲲鹏1.6TGDI机型为例,最大功率145kW,峰值扭矩290N・m,直接超过了本田地球梦1.5T发动机,热效率还突破48%,加同样多的油能多跑120公里。 关键制造成本比日系同排量机型低18%,装到日系畅销车上单车成本能降1.2万元,年销百万级的话就是上百亿的节省,这笔账日本车企算得比谁都清楚。 并且日本2025年要实施全球最严排放法规,本土企业自研符合标准的发动机得砸800亿日元,三菱汽车的工程师都坦言,采购奇瑞发动机能直接省600亿研发费,还不用担技术风险,这种“抄近道”的好事谁能拒绝。 而中国发动机早就不是“低端货”的代名词了,奇瑞鲲鹏发动机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超120万台,小到割草机用的小型汽油机,大到2MVA以上的发电机组,都能在海外市场看到中国造的身影。 2024年中国通用发动机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55%,光福建一个省9月份就出口了3547台内燃机发电机组,金额近3000万美元,东南亚、非洲、南美这些市场全靠中国发动机撑场面,连美国约翰迪尔这种老牌农机企业都成了回头客。 这种反转背后,是中日产业早就绑死的现实。日本虽然在高端精密部件上还有优势,但中国已经掌握了全球40%的通用发动机产能,产业链从铸造到装配一应俱全,成本控制能力全球难找对手。 日本车企要降本、要过排放关,绕不开中国发动机;中国企业要升级,也需要日本的精密加工技术和国际市场渠道,比如部分发动机的电控系统还得用日本的芯片,这种互补性根本拆不散。 2024年前10个月,光船用汽油机一项,中日进出口总额就达4亿美元,同比还涨了10.6%,更别说整个动力机械产业的贸易规模了。 垂秀夫说“别折腾经贸主线”,其实是看明白了这层利害关系。现在不是几十年前日本单方面卡脖子的时代了,中国发动机能远销80国,说明早有替代市场; 但日本车企要是丢了中国的供应链支持,短期内找不到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合规成本蹭蹭涨,市场竞争力就得下滑。 就像川崎重工,要是没奇瑞的30万台发动机,自家农事装备在东南亚市场得比中国竞品贵出一截,订单早被抢光了。 反过来,中国企业要是少了日本的精密部件供应,部分高端机型的生产也得停摆,最终都是消费者买单。 说白了,中日发动机领域早就从“师徒关系”变成了“同桌吃饭”,你离不开我的锅灶,我少不了你的碗筷。 当年日本厂商的狂言成了如今的笑谈,30万台订单和80国出口量就是最实在的证明,这种产业羁绊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切断的。 折腾来折腾去,只会让双方的成本都涨上去、市场都丢出去,最后便宜了第三方,这恐怕就是垂秀夫急着发声的真正原因。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