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总理兼内政部长阿努廷·陈威拉恭在脸书发文称:"中国当面向泰国国王表示,中国将采购50万吨泰国大米。" 2025年11月14日,阿努廷的脸书配文还附上了中泰双方代表会谈的合影,短短3小时点赞量就突破百万。 背后的时间线其实很清晰,前一周中国经贸代表团赴泰参加"中泰农业合作高峰会",期间与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达成初步意向,最终在16日的王室会面中正式敲定采购细节。 要知道当前国际粮市可不平静,印度从今年9月起限制大米出口,越南米价三个月涨了15%,全球大米贸易量同比下降8%,泰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正面临库存积压的压力。 这次采购的50万吨大米以茉莉香米和白米为主,其中茉莉香米占比60%,都是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优质品种,交付时间集中在2026年第一季度,分8批次从曼谷、林查班等港口启运。 运输通道也早就规划好了,一半通过海运走广西钦州、防城港口岸,另一半借助中老铁路跨境运输,比传统海运缩短12天航程,还能规避马六甲海峡的物流风险。 其实这笔订单对泰国来说真是"及时雨",要知道泰国稻农今年遭遇了湄公河流域干旱,稻谷减产导致收入下滑,50万吨采购量相当于泰国月度出口量的三分之一,能直接带动20万稻农增收。 对中国而言,这也不是单纯的"买米",而是粮食安全的精细化布局,我国每年稻米进口量约500万吨,这次采购刚好占十分之一,既能填补高端香米的市场缺口,又能分散进口来源。 说白了,中泰在粮食领域的合作早就不是第一次了,过去十年中国累计采购泰国大米超300万吨,而泰国也是中国大米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国,双方早就形成了稳定的供需关系。 现在国际上总有人炒作"粮食霸权",但中泰的合作恰恰说明,真正的经贸往来是互利共赢,中国没有压价,泰国也没有囤积居奇,完全是市场规律下的双向选择。 要看到订单背后的深层意义,中泰建交50年来,从铁路、港口到农业、旅游,合作领域越来越广,这次大米采购更像是给双边关系"加了把锁",让经贸纽带更紧密。 而且这对区域粮食安全也是个好信号,在气候异常、地缘冲突加剧的当下,国家间互相帮扶、稳定供应链,才能避免粮价大起大落,让普通民众受益。 不过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影响国内粮价,其实完全没必要,我国口粮自给率一直保持在100%以上,进口大米主要是满足多样化需求,不会冲击本土市场。 长远来看,这笔订单还可能推动中泰在稻米加工、种植技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比如中国的节水种植技术引入泰国,泰国的香米品种在我国适宜地区试种,形成全链条协同。 国家间的合作就该这样,你有需求我有供给,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