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小看日本!中日战争五次,其中唐朝、明朝、民国汉族领导的中国已经打败小日本

青橘小罐 2025-11-16 14:07:58

千万不要小看日本!中日战争五次,其中唐朝、明朝、民国汉族领导的中国已经打败小日本三次。   提到中日战争,很多人先想到的是抗日战争的艰苦,或是甲午战争。   但很少有人细算,从唐朝到民国,中日总共打了五次大仗,其中唐朝白江口海战、明朝万历援朝、民国抗战这三次,都是汉族主导的政权赢了.   而元朝征日和甲午战争,却以失败告终,这不是巧合,里面藏着输赢的关键密码,也彻底说明:日本既不能小看,更不能神化。   先看最出人意料的白江口海战,公元663年,日本带着百济盟友,凑了400多艘战船,气势汹汹地杀向白江口,而唐军只有170艘船,兵力还少了一截。   日本水兵见人少就猛冲,结果被唐将刘仁轨摆了个“火攻大阵”,唐军战船首尾相连,像堵墙似的挡住去路,然后射出带着火油的火箭,风一吹,日本战船全成了火球,400多艘船烧得只剩残骸。   为啥人少还能赢?因为唐朝早摸透了日本的打法,只懂猛冲,不懂配合,更没章法。而唐军有严格的阵法,指挥统一,一把火就烧穿了对方的乱阵。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带着20万大军打朝鲜,想借道攻中国,明朝派李如松率军援朝,一打就是七年。   日本刚开始确实猛,靠着锋利的倭刀和突袭战术,很快占领了朝鲜都城。   可打了两年就撑不住了,从日本运粮到朝鲜,要走三个月,粮食经常被明军劫走,而明朝从辽东调粮,半个月就到,还能就地征粮。   更关键的是,明朝上下一条心,就算国库紧张,民间也主动捐钱捐粮,而日本国内诸侯各怀鬼胎,丰臣秀吉一死,前线士兵直接乱了阵脚,最后灰溜溜地撤回日本。   再看抗战,这是最能体现“民心”力量的一仗,日本靠着精心准备,三个月就打下了大片土地,可越往后越吃力。   他们想“以战养战”,却发现占的地方越大,需要守的据点就越多,补给线拉得像根细线,随时会被游击队切断。   而中国这边,不管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还是共产党的敌后游击战,老百姓都全力支持,农民给八路军送粮,工人偷偷修武器,甚至孩子都帮着放哨。   地广人多的优势也显出来了,东边丢了就退到西边打,南边守不住就往北边迁,总能找到回旋的地方,熬到了胜利的那天。   再看两次失败,原因也很清楚,元朝征日时,忽必烈根本没把日本放眼里,派的军队大多是投降的汉人,指挥的蒙古将领连海战都不懂,船还是赶工造的“豆腐渣工程”。   结果遇到台风,船沉了一半,剩下的人上岸还没站稳就被日军打垮了,甲午战争更憋屈,清朝有北洋水师,船也不差,可慈禧把军费拿去修颐和园,士兵训练时还在船上赌钱。   日本则是全国节衣缩食买军舰,战术演练了十几次,而清朝指挥混乱,北洋水师被围时,其他舰队居然坐视不管,这样怎么可能赢?   总结这五次战争,能发现日本的“死穴”从来没变过,擅长突袭,战前准备充分,但只要战线拉长,补给就跟不上,而且一旦指挥层出错,整个军队就容易乱。   而中国赢的三次,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组织有序,指挥统一,不会各自为战,二是民心凝聚,不管朝廷还是民间,都愿意为保家卫国出力。   地广人多的优势,也让中国有了“熬”的资本,能把日本的锐气磨没。   历史早就证明,战争拼的不是一时的勇猛,而是长久的耐力和团结。   日本的战术再巧,装备再好,也打不赢上下一心、有章法的对手。如今再看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记恨,而是要记住:民心齐则壁垒固,组织强则后劲足。   一时的突袭赢不了长久的战争,唯有民心凝聚、章法不乱,才是真正的不败之道。

0 阅读:40
青橘小罐

青橘小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