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汪峰走投无路,就给黄绮珊打电话:黄妈,我这有一首歌适合你,标价6000块钱,一分不能少。黄绮珊看完歌词后,二话不说就下了单。 那个年代,摇滚还在街头巷尾小打小闹,一位乐队主唱日子过得紧巴巴,拿起电话拨通熟人号码,抛出一首歌的价码。六千块,听着不多,可对当时的他来说,是救命钱。这通电话不光换来一时喘息,还让一首《等待》在华语乐坛扎下根,牵动多少人的心弦。故事从这儿拉开,谁知这笔买卖会搅动两人音乐路子? 汪峰早年在北京文艺家庭长大,父母在部队文工团干活,他从小耳濡目染,音乐就成了命根子。三岁能唱完整首歌,家里让他学小提琴,练得扎实。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专攻中提琴,课余听国外摇滚带子,脑子里全是那股劲儿。毕业不走铁饭碗,1993年和同学龙隆、杜咏组鲍家街43号乐队,主唱加创作全包。1995年起在酒吧舞厅跑场,攒经验。1997年6月出首张专辑《鲍家街的冬天》,卖得一般,钱不够用。第二年夏天《风暴来临》也扑街,经济压力山大,房租都交不起。 黄绮珊比汪峰大三岁,重庆渝中区出生,爷爷教她唱样板戏,她还爱模仿邓丽君。十五岁在会仙楼当服务员,下班练嗓。1986年考进重庆华桦舞蹈团,转歌唱组。1991年跟台湾音乐人陈彼得去广州,进卜通100歌舞厅,和新空气乐队搭档,录世界女足锦标赛宣传曲。婚后去台湾出专辑《躲在音乐背后的人》,1996年离婚回大陆,继续广州驻唱,签喜洋洋唱片。她的嗓音宽厚,感情足,正缺一首能发挥的歌。 1998年深秋,汪峰日子难熬,乐队资金链断裂,他写出《等待》,旋律简单,词直击生活坚持和情感坚守。想卖歌换钱,他翻出黄绮珊号码,打电话过去,直说黄妈,我这儿有首歌适合你,标价六千块,一分不能少。黄绮珊在广州,正起步阶段,听完要歌词。汪峰发传真过去,她看完那些朴实句子,觉得正对路子,二话不说同意。第二天她去银行汇款六千元,到账时对汪峰是笔大数目,够普通人十个月工资。他用这钱续上房租和排练费,乐队喘口气,继续干。 这笔交易纯属电话加传真,两人没见面。黄绮珊拿到词谱,纳入计划。汪峰呢,松口气后埋头新创作。那时候摇滚小众,流行歌手靠代表作吃饭,黄绮珊嗓子条件好,《等待》正好让她抒发。汪峰定价硬气,体现创作者对作品的底气。音乐圈里,这样的互帮常见,好东西总得找对人。 交易后,黄绮珊把《等待》放进2000年专辑《只有你》,一发行电台热播,演出邀约多起来。她接着录环保歌《拯救地球》,和小柯对唱电视剧插曲《我还能做什么》,拿下多项奖。她的声音在舞台上站稳脚跟,事业稳步上台阶。汪峰用那六千块稳住阵脚,2000年签华纳唱片,出个人专辑,写出《飞得更高》和《怒放的生命》,这些歌火遍大江南北。鲍家街43号解散,他单飞,巡演全国,摇滚路越走越宽。 回想这通电话,搁在当下经济环境下,也得咬牙扛。音乐人起步难,可互相扶持,总能闯出一片天。黄绮珊后来在节目重唱《等待》,汪峰也上台演绎,两人间那份默契,隔着年头还暖人。 如今听《等待》,词里那股不服输劲儿,还在戳人。汪峰后来作品影响一代,黄绮珊声音成标志。故事告诉我们,困境中别灰心,一步步来,总有转机。音乐是大众的,创作者间多点支持,行业才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