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鼻子都气歪也没办法,全运会办得比2008北京奥运会还好,中国就是不申办奥运会。 想当年2008年北京奥运,咱们是卯着劲要让全世界看看中国的能耐,鸟巢水立方拔地而起,开幕式上的千人击缶、水墨画卷惊艳全球,那时候的中国太需要这样一个舞台,告诉世界我们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国家,而是能办出顶级盛会的东方强国。 但如今的中国早不是需要“借舞台亮肌肉”的阶段了。2024年GDP稳稳站在126万亿元,是2008年的四倍还多;高铁里程突破4.5万公里,连新疆喀什的老乡都能坐着高铁去北京逛故宫。空间站里“天宫课堂”开得火热,华为的5G技术在全球170多个国家落地。这些实打实的成绩,比任何奥运开幕式都更有说服力。 关键是,奥运会早不是稳赚不赔的香饽饽,反倒像个烧钱的“大包袱”。东京奥运会最初预算73亿美元,最后花了154亿美元还遮遮掩掩,赛后不少场馆荒草丛生;里约奥运会更夸张,超支200%,留下的奥运村后来成了流浪汉聚集地。 北京奥运会算办得成功的,但直接间接投入也超过4000亿元。这笔钱要是花在民生上,能建多少所学校、修多少家医院?2021年陕西全运会就透着精明,总投入控制得合理,赛后西安奥体中心立刻向公众开放,早上练太极的大爷、傍晚打羽毛球的年轻人把场馆占得满满当当,连周边的健身步道都成了网红打卡点,这才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而且国际奥委会的双标操作,更让申办奥运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东京奥运乒乓混双决赛,水谷隼吹球、伊藤美诚摸球台,裁判全程睁眼瞎;许昕稍一吹球就被警告。 体操赛场,肖若腾稳稳落地,竟因个莫须有的“未致意”扣分,得分反不及落地出界的桥本大辉。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评判标准,让我们花千亿办赛还要受气?反观全运会,比的是真刀真枪的实力,裁判尺度透明,选手比得安心,观众看得过瘾。 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更贴心,把部分赛事放在社区场馆,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专业比赛,这种“体育为民”的思路,比国际奥委会的官僚做派实在多了。 全运会办得越来越出彩,本身就是中国体育实力的最好证明。从陕西全运会的“智慧场馆”到粤港澳全运会的“绿色赛事”,我们把办奥运的经验转化成了全民享有的福利。 现在的中国人,更在意小区里有没有健身器材,孩子能不能方便报上游泳班,而不是奥运金牌榜上多一块牌子。 国际奥委会就算把鼻子气歪也没用,毕竟当一个国家的自信从“需要别人认可”变成“我就是标准”,所谓的奥运光环,自然就没那么耀眼了。把钱花在自己人身上,让体育成为每个普通人的快乐,这才是最踏实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