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曾向康熙帝进言要乘胜攻打日本。施琅认为:一:自前明时期倭寇已经

史鉴奇谈 2025-11-15 12:11:30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曾向康熙帝进言要乘胜攻打日本。施琅认为:一:自前明时期倭寇已经祸害东南沿海二百余年,灭了日本可以永绝后患。二:日本狼子野心时时刻刻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一直是心腹大患。三:日本扼住中国海上咽喉通道,东南之势,在海而不在陆,打通海上通道,增加东南沿海财政收入,让海洋安全与国家财政紧密相连。最后征服日本,可以杨威海外,震慑四夷。可惜被康熙帝以国库空虚为由否决了。   施琅这人可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他一辈子都在跟海打交道,从郑成功的部下到大清的水师提督,东南沿海的浪花他见得比谁都多。他心里跟明镜似的,那些倭寇,从明朝起就跟疯狗似的,在咱们海岸线上窜来窜去,烧杀抢掠整整两百多年。   老百姓一听到“倭寇”两个字,腿肚子都打颤。施琅觉得,这病根子就在日本那个岛国上,你要是不把它连根拔起,今天剿了一批,明天又冒出一批,这日子没个头。   而且施琅的眼光毒辣,他早就看穿了日本人的心思。那地方小,资源少,野心倒比天还大。他们老盯着朝鲜,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总想着先占了朝鲜,再把朝鲜当成跳板,一蹦子就蹦到咱们大陆上来。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后来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不都印证了施琅的担忧吗?在他看来,日本就像一颗埋在身边的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它啥时候就炸了,与其天天提心吊胆,不如趁自己手握重兵,把它给拆了。   施琅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给康熙分析。他提出一个特别超前的观点,说咱们大清真正的命脉,不在陆地,在海洋。东南沿海的富庶,那是有目共睹的,可这财富要想安全,就得有强大的海军保驾护航。   日本就像个门神,死死地卡在咱们东出的海上通道上,商船出海提心吊胆,贸易发展处处受限。   要是能把日本拿下来,这条黄金水道就彻底打通了,海外的银子哗哗地流进国库,国家的财政跟海洋安全就能牢牢地绑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环。这可不是简单的打仗,这是在给大清的未来铺一条金光大道。   最后,施琅还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层面,那就是国威。大清刚刚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正是威震四海的时候。如果能再一举拿下日本,那效果绝对震撼。   周边那些小国,什么安南、暹罗、琉球,哪个敢不乖乖听话?这叫“扬威海外,震慑四夷”,用一场胜利换来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可惜啊,这么一份高瞻远瞩、热血沸腾的计划,却被康熙皇帝给泼了冷水。康熙爷当然不是傻子,他心里也清楚日本的威胁,可他更清楚大清的家底。连年的战争,平三藩、收台湾,国库早就被掏空了,银子花得跟流水似的。   打仗打的是什么?是钱粮。要打日本,就得组建一支庞大的舰队,征调数万兵马,跨海远征,这开销是个无底洞。康熙捏着干瘪的国库账本,实在是下不了这个决心。他选择了休养生息,先把内部的经济搞上去,对外扩张的脚步,只能暂时缓一缓。   这一缓,就缓出了后来的百年国恨。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当年康熙采纳了施琅的建议,大清的舰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日本海,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完全不同?   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甲午之耻,不会有八国联军侵华,更不会有那场惨烈的抗日战争。施琅看透了几百年的棋局,可惜康熙帝受限于眼前的现实,没能走出那一步。   施琅的奏折,就像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虽然没能激起康熙时代的浪花,却留下了无尽的回响。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战略家,他看到了海洋的力量,看到了日本的潜在威胁,也看到了一个帝国崛起的另一种可能。   他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的局限。那个时代,农耕文明的惯性太强大了,统治者的目光还牢牢地钉在土地上,对那片蔚蓝的海洋,充满了敬畏和未知。   而日本呢,它就像一个潜伏在暗处的猎手,静静地等待着时机。大清的犹豫,给了它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几百年后,当它完成明治维新,脱胎换骨地站在大清面前时,施琅当年的所有警告,都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它用最沉痛的方式,告诉你错过了什么。施琅的遗憾,最终成了整个民族的伤痛,这或许就是历史最深刻,也最让人无奈的教训吧。

0 阅读:1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