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新四军团长张体学用望远镜偷偷观察日军据点时,因为望远镜反光暴露位置,日军一下子就围了过来…… 主要信源:(湖北党史——抗日战争时期的张体学) 1940年初夏的鄂东山区,晨雾尚未散尽。 25岁的张体学带着两名战士,悄无声息地穿行在茂密的杉木林中。 露水打湿了他们的粗布军装,每走一步都要小心避开地上的枯枝。 作为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政委,张体学决定亲自侦察日军据点,为被困的部队寻找突围路线。 三人来到一处长满青苔的山崖边。 张体学示意战士隐蔽,自己则攀上一块巨大的花岗岩。 他从怀里取出用油布包裹的望远镜,这是部队仅有的贵重装备。 透过晨雾,他清晰地看到两里外的日军据点: 铁丝网围着三座碉堡,哨兵在岗楼上踱步,隐约还能看见几门山炮的轮廓。 就在张体学专心记录敌情时,东升的太阳突然跃出云层。 一道刺眼的反光从望远镜镜片上闪过,正好射向日军哨塔。 "糟糕!" 张体学心头一紧,急忙收起望远镜。 但为时已晚,据点里响起刺耳的哨声,十几名日军冲出营门,朝着他们藏身的方向包抄过来。 "快撤!" 张体学低喝一声,三人迅速滑下山崖。 子弹呼啸着打在岩石上,溅起碎石。 两名战士负责断后,张体学则朝着预定的撤退路线疾奔。 穿过一片竹林时,他的小腿被荆棘划出血痕,但此刻顾不得疼痛。 跑到山脚下一处村庄时,张体学发现追兵越来越近。 他看见田埂上有位老农正在犁地,急忙上前表明身份: "老乡,我是新四军,日本人追来了!" 老农愣了一下,看着这个满身尘土的年轻人,又望了望远处晃动的日军钢盔。 情急之下,老农一把拉住张体学,指向村口的池塘: "快,躲水里去!" 不等张体学反应,老农就把他推入齐腰深的水中。 这时日军已经追到田边,老农立即变了一副面孔,抄起扁担对着水面大骂: "你个懒骨头,又躲懒!" 带队的日本军曹狐疑地打量着池塘。 张体学憋着气蹲在水底,透过浑浊的池水能看到晃动的刺刀影子。 老农继续演着戏,甚至捡起土块往水里扔: "还不快起来干活!" 军曹见只是个"偷懒的农夫",便带着士兵继续往前追赶。 等日军走远,张体学才从水里钻出来,冻得嘴唇发紫。 老农赶紧把他拉上岸,塞给他一件干衣服: "对不住啊同志,刚才情况紧急。" 张体学紧紧握住老农粗糙的双手: "老人家,您救了我一命啊!" 老农将张体学带到自家茅屋,让妻子生火给他取暖。 简陋的土房里,灶膛里的火光映照在张体学年轻而坚毅的脸上。 老农的妻子递来一碗热腾腾的野菜粥,张体学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他注意到这户人家虽然贫穷,但收拾得十分整洁,墙上还贴着褪色的年画。 临走时,老农执意要将自己唯一的蓑衣送给张体学: "山路湿滑,这个你们用得着。" 张体学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钢笔,在纸条上写下"新四军张体学"几个字,郑重地交给老农: "日后若有困难,拿着这个来找我。" 这次历险让张体学深刻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在后来的战斗中,他特别注重军民关系,独立团经常帮老乡干活,部队伤员也分散在百姓家中养护。 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成为鄂东抗日根据地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下来的重要支柱。 那个初夏的清晨永远刻在张体学的记忆里。 多年后他仍常对战士们说: "我们就像鱼,老百姓就是水。鱼离开了水,一分钟都活不了。" 这段经历也让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使用望远镜时,总要先用布条缠住镜筒,防止反光。 他还特别规定,部队每到一处驻地,都要主动帮老乡挑水、砍柴,用实际行动践行"军民一家亲"的理念。 那个救了他的老农后来成了根据地的积极分子,经常为部队传递情报。 而张体学也始终没有忘记这份恩情,在解放后还特意托人打听老农的下落,想要当面致谢。 可惜由于战乱迁徙,再也未能找到这位机智勇敢的普通农民。 但这段经历,却成为鄂东抗日史上一个动人的注脚。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