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日军罪行被举报:历史伤疤岂容遮蔽? 近日,某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日军侵

夏日朗晴 2025-11-14 21:08:11

教师讲日军罪行被举报:历史伤疤岂容遮蔽? 近日,某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日军侵华罪行时,被一名中日混血学生的家长以“仇恨教育破坏民族团结”为由举报。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风暴,有人拍手称快,认为“不该用仇恨影响孩子”;更多人则愤怒质问:“在中国的土地上,讲述自己民族受的屈辱,怎么就成了仇恨教育?” 历史真相不容篡改 教师讲述的日军罪行,是铁证如山的史实。以南京大屠杀为例,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在六周内屠杀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集体射杀、活埋、焚尸、强奸等暴行触目惊心。战犯谷寿夫的判决书明确记载:“集体射杀19万余人,零星屠杀收埋尸体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这些数字不是文学虚构,而是军事法庭根据社会调查、证人证言、尸体检验等证据得出的结论。 更令人痛心的是,日军为掩盖罪行,焚烧文件、销毁证据,甚至将南京城围得“连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幸存者的证言、国际友人的记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共同构成了无法撼动的历史铁证。教师讲述这些内容,是在传递真相,而非制造仇恨。 举报背后的逻辑荒谬 举报家长声称“仇恨教育破坏民族团结”,这一逻辑令人匪夷所思。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伤痛、珍惜和平。正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所说:“我母亲背着弟弟妹妹逃命时,日军在后面放枪,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去。这些事,我能忘吗?我的孩子能忘吗?”忘记历史,才是对先烈最大的背叛。 更讽刺的是,当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时,我们从未妥协;而当中国教师讲述真实历史时,却有人跳出来指责“仇恨教育”。这种“双标”逻辑,本质上是对民族伤疤的漠视,是对历史正义的践踏。 教育者的责任与底线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观的引路人。如果连“日军侵华罪行”这样的基本历史事实都不敢讲、不愿讲,我们的教育将失去灵魂。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庚一曾在课堂上质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人数,声称“30万只是历史小说写作的概数”,最终被开除。这一案例警示我们:教育可以求真,但绝不能为罪恶开脱;可以反思战争,但绝不能否定历史真相。 历史不容遗忘,正义必须捍卫 今天,我们讨论这件事,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守护底线。那些为举报行为叫好的人,或许没有想过: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不知道731部队的活体实验,不知道重庆大轰炸的惨烈,他们又如何能理解“和平”的珍贵?又如何能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能对罪恶宽容;我们可以反思,但绝不能对真相反思。因为,有些历史,不能忘;有些伤疤,不能碰;有些底线,不能退。 最后想问大家: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南京大屠杀”,你会怎么回答?如果有人举报你讲述这段历史,你会怎么做?评论区聊聊吧——有些话,我们必须说清楚。 (案例来源:林步里)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夏日朗晴

夏日朗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