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印度突然宣布 2025年11月13日,印度突然宣布拿下挪威2.2亿美元

东风剑指全球 2025-11-14 20:46:37

就在昨天 印度突然宣布 2025年11月13日,印度突然宣布拿下挪威2.2亿美元大单,要造6艘高端化学品船!这笔订单看着光鲜,背后却藏着印度造船业的野望和尴尬。 这笔订单的主角是印度天鹅防务重工(SDHI),2024年接管破产重组的皮帕瓦夫船厂后,这是它叩开欧洲高端市场的首单,还附带6艘备选订单,全部执行后总额将翻倍至4.4亿美元。 船舶定位相当“前沿”:18000载重吨的IMO II型化学品船,冰级1A标准能闯波罗的海寒区,混合动力+5000千瓦时电池储能,还预留甲醇、LNG燃料转换接口,完全对标IMO 2050净零排放目标。 从行业逻辑看,挪威船东选印度绝非单纯看性价比。全球高端化学品船长期被中日韩垄断,但近年韩国船厂劳资纠纷频发、日本产能紧张,印度成了分散风险的“备选选项”,这一点业内大多心照不宣。 莫迪政府为了推“印度制造”,下了血本——6972.5亿卢比(约565亿元人民币)的扶持计划要用到2036年,绿色船舶且本土附加值超30%,补贴比例最高达25%,这笔订单妥妥能吃到政策红利。 但光鲜背后的硬伤,圈里人都看得明白。印度造船全球市场份额仅0.7%,这次船舶设计靠挪威Marinform公司,入级认证依赖DNV船级社,核心的特种钢材、智能控制系统还得靠进口。 我接触过不少造船业从业者,他们都提到一个关键问题:印度缺乏完整供应链。造一艘高端化学品船要上万个零部件,印度本土配套率不足40%,物流效率还比中日韩低30%以上,交付周期可能暗藏风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想复刻韩国造船的崛起路径,但忽略了一个前提——韩国花了30年才完成技术沉淀,而造船业是典型的“慢行业”,核心工艺、人才培养都急不来,靠补贴堆不出真正的竞争力。 对中日韩来说,这订单是明确的信号。印度已经摸到了高端绿色船舶的门槛,虽然现在是“组装厂”模式,但低成本+政策红利,长期可能分流部分中端订单,倒逼我们加速技术升级。 我们的优势依然稳固——中国造船全球市场份额超40%,全产业链配套率达90%以上,但不能掉以轻心。未来的竞争核心是零碳技术和智能造船,谁能先突破,谁就能守住高端市场。 印度的野望值得正视,可尴尬的现实也绕不开。这场造船业的全球博弈,拼的不是一时的订单数量,而是长期的技术沉淀和供应链韧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印度的野心?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东风剑指全球

东风剑指全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