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突然宣布了 11月12日消息,印度造船厂SDHI近日与挪威RederietStenersen公司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将建造6艘18000载重吨的化学品运输船,合同总价值约为2.2亿美元。 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被中日韩远远甩在身后的印度造船业,突然间来了个“王者归来”? SDHI签的这单,是6艘18000载重吨的化学品运输船,还带了6艘同类船的选择权,不是小打小闹的生意。 而且这船可不是普通货船,是国际海事组织II型的冰级船,还配了混合动力系统,能改成烧甲醇或者液化天然气,以后还能升级大容量电池,全是现在最吃香的绿色环保技术,可见挪威船东是真信得过印度的手艺了。 要知道,以前提起造船,全球都盯着中国、韩国、日本,这三国拿走了93%的市场份额,中国一家的产能就比印度高884倍,印度在全球连1%的份额都摸不着,排名常年在20名左右晃悠,说被远远甩开都算客气的。 这突然的翻身仗,绝不是撞大运撞上的,首先得说印度政府这次是真下了血本。 为了扶造船业,政府拿出了6972.5亿卢比的大礼包,差不多565亿人民币,还搞了个船舶建造财政援助计划,造绿色船舶直接给20%到30%的补贴,像这次SDHI造的这种环保船,一艘船就能白拿五分之一的补助,这吸引力多大啊。 不光给钱,还砸了1050亿美元改造港口,升级孟买、蒙德拉这些大港的设施,又建了30亿美元的海事发展基金,专门帮着船厂融资。 更狠的是,印度计划2040年前买112艘原油运输船,还规定必须本土造,以后煤炭、化肥运输船也得换成国产的,这等于给国内船厂喂了口定心丸,不愁没生意做。 光有政策还不够,印度这回聪明在会找帮手,知道自己技术有短板,就主动抱上了行业大佬的大腿。SDHI造这船,设计全靠挪威的Marinform公司把关,技术上有靠山;另外一家科钦造船厂更厉害,直接和韩国HD现代重工合作,有了这层关系,法国达飞海运才敢放心下单,让它造6艘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那可是3亿美元的大单,印度以前想都不敢想。 现在马士基、地中海航运这些全球航运巨头都在和印度谈合作,日本、韩国的造船企业也打算去印度建厂,这就是借别人的技术补自己的短板,一步到位缩短差距。 而且印度船厂本身也有底子,只是以前没盘活,SDHI接手的Pipavav船厂,是印度最大的干船坞船厂,虽然之前破产过,但硬件基础还在,重新整顿后就能开工造高端船。 现在政府给政策、给订单,再加上国际技术支持,这些船厂的潜力一下就释放出来了。就像科钦船厂的高管说的,有了达飞这单,以后马士基、地中海航运说不定都来下单,这就把全球造船的供应链门给敲开了。 当然了,现在说印度能立马赶上中日韩还太早,它还有不少坎要过,比如造一艘船的成本,比中日韩高出25%到30%,发动机、导航系统这些关键部件还得靠进口,熟练工人也不够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问题。 但架不住印度势头猛啊,它的目标很明确,2030年要进全球前十,2047年冲进前五,还要在2030年实现中型集装箱船自主建造,2032年接大型船舶订单。 为了这个目标,印度不光在国内使劲,还跑到日本、韩国、北欧去招商引资,专门谈技术转让,就是想把别人的真本事学到手。 其实想想,印度造船业能起来,还有个大背景是全球航运业在变,现在都讲究碳中和,造船要绿色环保,中日韩虽然强,但订单太多产能可能有点紧张,而且都在盯着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这些超高附加值的单子,给印度留了小型绿色船舶的机会。达飞海运的老板不也说了嘛,大型船还得找中日韩,但印度能造好小型船,这就是印度的机会。 再加上现在地缘政治有点紧张,有些船东想分散风险,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印度刚好接住了这波需求。 以前咱们总觉得印度制造业不靠谱,造个东西又慢质量又没保证,但这次造船业的突破是真不一样。 从SDHI接挪威的化学品船订单,到科钦船厂拿法国的集装箱船订单,再到那么多国际巨头愿意合作,这可不是靠吹出来的。 印度这是把政策、市场、技术三方的力都借上了,一步一步往造船大国的位置挤,虽然现在份额还低,问题还多,但这股往上冲的劲儿已经很明显了。 说真的,这事儿给人的感觉就是,以前那个在造船业边缘打转的印度,突然开窍了,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用补贴拉订单,用市场换技术,硬生生在中日韩垄断的市场里撕出了个口子。 现在的印度造船业,就像刚上道的黑马,虽然离冠军还有距离,但已经让老牌强者不敢忽视了。 这“王者归来”的说法,可能现在听着有点早,但照这个势头走下去,说不定真能成气候。 毕竟谁也没想到,曾经连1%市场份额都拿不到的印度,能突然接到这么多大国际订单,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信息来源:6+6艘,印度船厂接化学品运输船订单! 2025-11-12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