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你琢磨琢磨,现在身边是不是这样 , 干啥事都先问 “能赚多少”“对我有啥用”,至于该不该做、合不合规矩,反倒没人在意了。这种风气早就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渗到生活各个角落,越缠越乱,把该有的良心和底线都快磨没了。 看刷手机那点事,短视频里,标题越夸张越多人点,吵架互怼的视频比讲道理的火,长一点的正经内容没人耐着性子看,10 秒的搞笑梗却能刷个不停。 那些讲知识的博主,也懒得好好讲课,把《论语》改成 “3 句职场套路”,把历史说成 “八卦段子”,只要能涨粉赚钱,知识变味了也不管。 更过分的是,有些人为了流量,编假新闻挑事,看着大家吵得厉害,自己偷偷赚广告费,一点底线都没有。 这种功利心早就跑到现实里了。年轻人交朋友,先想 “这人能帮我啥”,用得上就热络,用不上就疏远;亲戚聚会不聊家常,光比 “谁赚得多、谁官大”; 陪爸妈吃顿饭,先拍个视频发朋友圈,好像陪伴不是真心的,只是为了打卡给别人看。真诚待人、互相体谅这些事,在 “有用没用” 面前,都变得不值钱了。 再说说公益这事。本来是好心帮人,现在却成了有些人的 “作秀场”。网红带着团队去山区,镜头前给老人递米送油、抹眼泪,喊着 “传递温暖”,镜头一关就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堆垃圾,还耽误老人正常生活。 企业做慈善也精得很,捐钱必须凑个整数好上热搜,活动现场摆满摄像机,捐 1 块钱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比打广告还卖力。 还有些公益组织,只在乎捐了多少钱的数字,把帮扶的人当成 “业绩道具”,项目包装得花里胡哨,实际没帮上啥忙,纯粹是做给别人看。 国潮本来是好事,却被硬生生做成了 “赚钱噱头”。文创产品上印个京剧脸谱、绣个盘扣,就敢叫 “非遗联名”,卖得老贵,可没人知道脸谱讲啥故事、盘扣怎么织的。 那些非遗传承人,放着祖宗传的手工手艺不用,改用机器批量生产,做得又快又多,赚得也多,可原来的手艺精髓全没了。 就连博物馆也跟着凑热闹,不好好展示文物,反倒挖空心思搞 “网红打卡点”,大家去了不是看文物学历史,就拍张照发朋友圈,文化成了拍照背景板,传承成了赚钱的捷径。 更让人揪心的是,大家对公共事越来越冷漠。网上看到有人遇到困难,先想 “这事跟我没关系”“会不会惹麻烦”,有关系就凑个热闹,没关系就不管不问。遇到不公平的事,没人敢站出来说话;看到问题,没人愿意主动解决,生怕耽误自己的事。 现实里的公共服务也这样,窗口单位办业务,只要流程走完了就行,不管你满不满意;社区搞治理,台账做得漂漂亮亮,实际问题没解决几个。 王德峰不是不让大家赚钱,而是说:人不能眼里只有钱!赚钱能让人过好日子,但得讲良心、守规矩,不能为了钱啥都干。 刷视频可以追流量,但不能编瞎话;做公益可以宣传,但得真心帮人;做文化可以赚钱,但不能丢了传承;上班可以追高薪,但得踏实做事;遇到事可以自保,但不能不管不顾。 这些道理一点都不复杂,说白了就是,少点算计,多点真诚;少点自私,多点担当。一个国家不是靠钱堆起来的,是靠每个人心里的良心和道义撑起来的。 现在咱们不缺吃穿,缺的就是那份丢了的良心和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