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也会患糖尿病?不吃甜食可以避免吗?内分泌科医生坦言:年轻人也不能忽略这5

昌勇下 2025-11-14 16:22:55

年轻人也会患糖尿病?不吃甜食可以避免吗?内分泌科医生坦言:年轻人也不能忽略这 5 点 你以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 “专属勋章”? 错!现在的年轻人,一边熬夜追剧打游戏,一边奶茶炸鸡不离手,殊不知糖尿病的 “魔爪” 早已悄悄伸向了这群 “后浪”。 更让人费解的是,不少年轻人坚信 “不吃甜食就不会得糖尿病”,这想法到底靠不靠谱?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其中的门道,内分泌科医生结合中西医视角,道出五个年轻人绝不能忽视的健康关键点。 先给大家上组硬数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 20 到 40 岁的年轻人中,糖尿病患者已突破 1.2 亿,中国占比近三成。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临床中不乏二十出头的患者,有的甚至没吃过多少甜食,照样被确诊。 中医常说 “脾主运化”,年轻人久坐不动、饮食不节,脾的运化功能早已失调,就像一台积满油污的机器,再加上熬夜伤阴、压力耗气,体内阴阳失衡,血糖自然容易 “失控”。 现代医学也证实,糖尿病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甜食只是诱因之一,真正的 “元凶” 藏在日常习惯里。 第一点,久坐不动比吃甜食更伤糖代谢。 北京某医院曾接诊过一位 26 岁的程序员,每天久坐 10 小时以上,外卖只点重油重盐的饭菜,几乎不运动,确诊时空腹血糖已高达 11.3mmol/L。 中医认为 “久坐伤肉,久卧伤气”,气血循环不畅,津液代谢失常,糖分就容易在体内堆积。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每周运动少于 150 分钟的年轻人,胰岛素抵抗风险会增加 60%,这可是糖尿病的 “加速器”。 别总说没时间运动,哪怕每天散步 20 分钟,也能让气血动起来,给代谢 “松松绑”。 第二点,隐形糖才是真正的 “甜蜜陷阱”。 很多年轻人以为不吃蛋糕、糖果就万事大吉,却不知米饭、面条、馒头等精制碳水,进入体内会快速分解成葡萄糖,升糖指数堪比白糖。 还有沙拉酱、番茄酱、加工肉制品里的添加糖,简直防不胜防。 中医讲 “甘温碍胃”,这些隐形糖长期摄入,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 “痰湿内蕴”,这也是糖尿病的中医病机之一。 数据显示,每天摄入精制碳水超过 250 克的年轻人,患糖尿病风险是普通人的 2.3 倍,别再被 “无糖” 的假象迷惑了。 第三点,熬夜修仙正在透支你的胰岛功能。 中医认为 “人卧则血归于肝”,熬夜会让肝阴亏虚,进而影响胰岛的藏精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连续熬夜 3 天,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 25%,相当于让胰岛 “加班加点” 还不给加班费,长期下来必然罢工。 上海某高校的调查显示,经常熬夜(凌晨 1 点后入睡)的大学生,血糖异常率是规律作息者的 3.1 倍。 别再拿青春赌健康,熬夜一时爽,胰岛火葬场。 第四点,情绪内耗是血糖的 “隐形杀手”。 年轻人面临工作、学业压力,焦虑、抑郁成了常态。 中医讲 “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灼伤津液,影响血糖调节;现代医学也证实,长期压力会使皮质醇升高,直接拮抗胰岛素作用。 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体检数据显示,经常焦虑的员工,血糖异常比例比心态平和者高 40%。 学会疏肝理气,不管是听音乐、爬山还是和朋友吐槽,总得找个方式释放情绪,别让压力把血糖逼上 “绝路”。 第五点,痰湿体质的人天生是高危群体。 中医里的 “痰湿体质”,放到现代医学就是肥胖、高血脂、高血压人群。 这类人大多舌苔厚腻、大便黏滞、体型偏胖,体内痰湿郁结,阻碍气血运行,血糖自然容易失控。 数据显示,BMI 超过 28 的年轻人,糖尿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 7 倍。 哪怕暂时血糖正常,也得警惕 “糖耐量异常” 这个预警信号,及时调理体质,才能防患于未然。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不吃甜食只是预防糖尿病的 “冰山一角”。 想要远离这个 “甜蜜负担”,关键要做到这几点: 适度运动,让气血通畅; 管住嘴,少碰精制碳水和隐形糖; 规律作息,别熬夜伤肝; 调节情绪,疏肝理气; 痰湿体质者及时调理,控制体重。 糖尿病的预防,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努力,而是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 年轻人别仗着年纪轻就肆意挥霍健康,等到血糖失控再后悔,可就晚了。 记住,健康就像银行存款,平时多存少取,才能稳稳当当过一生。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昌勇下

昌勇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