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血都快流干了,乌克兰才看明白一件事: 那个口口声声要你命的“敌人”,伸手要的是你的地;而那些拍着胸脯帮你忙的“朋友”,张嘴要的是你的钱,还得连本带息。 开战头几个月,西方盟友个个义愤填膺。美国国会连夜批准136亿美元援助,欧盟破例启动和平基金军援,连德国都打破不向冲突地区输送武器的传统。泽连斯基在各国议会视频演讲时,台下掌声雷动,仿佛整个西方世界都站在乌克兰身后。 等战事进入拉锯阶段,账本开始说话了。美国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系统,每发炮弹报价15万美元;德国送的"豹2"坦克,日常维护费比乌克兰国产坦克贵二十倍;波兰卖的"蟹式"自行火炮,单价比市场价高出四成。军火商们边擦武器边数钱,笑得合不拢嘴。 乌克兰财政部2023年悄悄算了笔账:西方援助的装备七成按商业贷款计算,年利率普遍在5%以上。光是要还美国的军事贷款,到2029年就得支付120亿美元利息,这数字比战前全年军费预算还多。 欧盟的援助更像高利贷。布鲁塞尔说好要给180亿欧元重建资金,实际到账不到三分之一,却要求乌克兰开放全部政府采购市场。意大利企业包走了基辅地铁修复项目,法国公司垄断了能源设施重建,连立陶宛都在争夺敖德萨港口的运营权。 最精明的要数华尔街。贝莱德集团去年与乌克兰成立"发展基金",表面是帮助战后重建,实际拿到了整个国家农业、矿产、基建的优先投资权。这个全球最大资管公司,用不到市价三成的折扣,把乌克兰最赚钱的国有资产装进了口袋。 老百姓最先尝到苦果。战前1美元兑28格里夫纳,现在黑市能换到40。养老金缩水到刚够买十天面包,公务员薪水半年没发全,国家储蓄银行门口天天排着取款长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在催促进口关税减免,说这是继续放贷的前提。 农业部长上个月在内部会议倒苦水:西方要求取消农产品出口税,导致国库每年少收20亿美元;美国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垄断七成市场,本土种子公司倒闭了八成;欧盟又施压开放家禽市场,法国冻鸡腿正把本地养殖户逼上绝路。 战场上更让人寒心。北约培训的军官拿着三倍于乌军士兵的补贴,住在利沃夫的五星级酒店远程指挥。波兰籍的"国际志愿者"时薪120欧元,比当地营长月薪都高。巴赫穆特战役最激烈时,外国雇佣兵突然集体撤离,留下乌军独自面对瓦格纳的钢铁洪流。 俄军占领区至少明码标价。在赫尔松,用卢布可以正常买粮;在顿涅茨克,工厂恢复运转后工人能领到工资;马里乌波尔的重建项目虽然简陋,至少让流离失所者有了遮风挡雨的住所。而基辅政府承诺的补偿金,多数人连影子都没见到。 西方媒体开始转变风向。《经济学人》最新封面故事标题是"乌克兰疲劳症";CNN主播在节目里质疑"无止境援助是否值得";德国议员公开说"不该为乌克兰流干最后一滴血"。当初那些热情洋溢的承诺,现在都变成了精打细算的生意。 莫斯科反倒变得务实。在土耳其谈判时,俄方代表不再要求泽连斯基下台,只坚持乌东四州现状。普京最近讲话特意提到"尊重乌克兰主权",与开战初期的"去纳粹化"形成微妙对比。欧洲事务专家在智库报告中写道:俄罗斯学会了给对手留退路。 第聂伯河两岸的农民今年春播时发现,地里突然冒出很多举着手机拍视频的网红。这些受西方ngo资助的"独立记者",专挑被炸毁的农舍取景,拍完就钻进赞助商的越野车绝尘而去。他们带来的捐款,还不够补偿踩坏的青苗。 乌克兰央行最新报告显示:国家外汇储备仅够维持三个月进口,外债占gdp比重升至98%,超过国际警戒线两倍。财政部官员私下抱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每笔贷款都附着几十项改革条件,连公交车票价调整都要报备华盛顿。 切尔尼戈夫州长上周末在社交媒体发牢骚:欧盟承诺的灾民安置款,经过布鲁塞尔官僚机构层层克扣,到地方只剩原计划的三成。而俄罗斯人道主义车队虽然被西方媒体诟病,至少把面粉和药品直接送到了民众手中。 很多前线士兵开始用战场缴获的卢布在黑市购物,这些印着克里米亚风景的纸币,比随时可能贬值的格里夫纳更受欢迎。战壕里流传着新段子:举着蓝黄旗的人想掏空我们的口袋,举着白蓝红旗的人只想划走我们的地盘。 第聂伯罗的军工厂老板上个月做了冒险决定,偷偷用人民币与哈萨克斯坦供应商结算。他苦笑说美元结算要经过纽约银行审查,欧元转账会被布鲁塞尔监控,只有人民币交易能悄悄进行。"中国人不收战争税",他摸着新到的机床配件感叹。 当西方政客还在争论下批援助计划时,基辅街头已出现双语标牌。除了官方语言乌克兰语,越来越多的商店挂出俄语招牌。不是人们忘记了战争,而是三年血泪教会他们:举着刀的人未必最危险,握着钱的人可能更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