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艺谋借了40000元请当地农民种了100亩高粱,并承诺粮食归他们所

余军侃武器 2025-11-14 13:42:39

1987年,张艺谋借了40000元请当地农民种了100亩高粱,并承诺粮食归他们所有,村民们迫不及待地答应了,但等到《红高粱》开拍的时候,张艺谋傻了眼!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圈正热火朝天,新人辈出。张艺谋从摄影转导演,手里攥着莫言那本刚出的《红高粱家族》,心里头直痒痒。这小说讲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九儿一家,在抗日烽火里高粱地里拼死拼活,红穗子晃荡间透出股子乡土的野劲儿和人民的韧性。 他一咬牙,拿下改编权,领着团队直奔高密。那是1987年初,冬末春初,田野光秃秃的,村里人多半转种玉米小麦,红高粱早不是主流了。产量低,卖不上价,地里见不着大片红浪。张艺谋转悠几圈,明白光靠现成的景儿不行,电影的魂儿就在那高粱海里,得自己动手整一片出来。 资金是个坎儿。那年头,四万块不是小数,张艺谋东拼西凑,从亲戚朋友那儿借来,够买种子肥料,还雇人手。他瞄准高密郊外百亩闲地,土壤厚实,排水好,正合适。找来农业专家,定下计划:播种间距匀,肥料足,目标秆高两米,穗红如火。合同一签,种子从济南粮库拉来,颗粒饱满,色泽正。 三月清明前后,张艺谋带钱袋子找村支书,召集两百来号青壮劳力,在村头晒场上摆开摊子。四万现金摞那儿,种子袋子堆成山。他直截了当说:乡亲们,这钱给你们,帮我种百亩红高粱。种子地力我出,成熟了粮食全进你们仓,只借地拍一部讲高密人故事的片子。话一出口,大伙儿眼睛亮堂堂的。一个老农接过种子袋子抖抖,年轻人问分成细则,大家七嘴八舌一商量,立马签字按手印。没二话,扛锄头就下地了。这买卖对乡亲们来说,稳赚不赔,还沾电影的喜气。 播种从清明起步,雨水足,苗子出得齐。五月绿芽冒头,六月秆子拔节,七月穗子现红意。农民们轮班管护,施肥排水,地里渐渐铺开绿毯。八月,高粱熟了,红浪翻滚,香气四溢。张艺谋带队复查,团队架机器试光线,一切眼看就绪。原定女主角史可也从北京赶来,试妆走位,红裙配穗影,挺贴角色。 可开拍那天,张艺谋到地头一看,傻眼了。高粱长得参差不齐,有的秆直冲两米,穗密叶茂;有的矮到腰间,叶黄穗疏;还有地块混着玉米秸子,绿红黄搅成一片。远看不成海,近瞧不成景。原来农民为省事儿,肥料少撒,种子混播新品种,早熟好卖钱。合同上写得清,秆高穗匀,可实际执行打折扣。这下麻烦大了,镜头一转,焦点散,画面乱,电影的视觉骨架塌了半边。 张艺谋气得直摇头,但时间不等人,开机在即。他赶紧召集村长重查地块,挑出最齐整的一角做主景,围栏隔开。团队补救,拔矮秆补种子,插假穗填空隙,灯光师调反光板匀光影。农民们也下力,扛锄修整,补种加肥,总算稳住局面。这事儿虽出岔子,却也显出基层实干的弯弯绕,得靠大家齐心协力顶上。 与此同时,女主角事儿也变了卦。史可档期卡壳,来不了。张艺谋连夜联系中戏的巩俐,她早惦记这角色,风风火火赶到高密旅社。试戏当晚,灯光一打,她接剧本念九儿抬轿那段,声音从低到高,气场足。张艺谋和顾长卫一合计,巩俐的土劲儿和野性,正对得上高密味儿。史可虽可惜,但为片子艺术,换人势在必行。巩俐一接棒,就扎进角色,学本地口音,融进乡土气。 拍摄从八月底推开,高粱地虽有瑕,但镜头里化作活力。巩俐演九儿,姜文搭轿,村民客串群演,递酒碗指路,真实味儿扑面。团队边拍边调,张艺谋盯监视器,抓穗影落点,日落余晖一帧不落。九月杀青,红地收割,粮食分仓,农民们笑逐颜开,多出不少实惠。 《红高粱》1988年上映,柏林金熊奖到手,红穗子成中国电影符号。片子不光讲故事,还拉近艺术和老百姓的距离。张艺谋这步棋,走得接地气,借群众之力,拍出人民心声。回想那四万块和百亩地,尴尬虽有,却成就经典。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