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

悠然话史 2025-11-14 12:47:34

“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美国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怎样了? 1976 年诺奖典礼后台,丁肇中攥着中文手稿,指尖泛白:“母语必须出现在这里。” 主办方三次劝说 “用英文”,他却坚持展示中文 —— 这份手稿后来成诺奖唯一中文答词,藏着他一生的坚守。   这位华裔科学家的成就,从少年时的重庆求学就已埋下伏笔。   1936 年,丁肇中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却在抗战爆发后随家人回到重庆。   少年时的他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课堂上总对着物理课本发呆,老师说 “这孩子眼里有光”。   那时他就立下志向:“要搞懂宇宙的基本粒子。” 这份执念,成了他一生的科研方向。   1956 年,丁肇中赴美留学,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物理,实验室成了他最常待的地方。   有次为观察粒子轨迹,他连续 72 小时没合眼,导师劝他休息,他却说 “再等一个数据”。   1967 年,丁肇中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立实验室,开始研究 “重光子”。   当时物理学界普遍认为 “不存在新粒子”,他却坚持自己的判断,反复调整实验装置。   1974 年,他带领团队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撞击铍靶,发现了新粒子。   为纪念祖国,他给新粒子命名为 “J 粒子”(“J” 与 “丁” 谐音),这一发现震惊全球物理界。   “J 粒子” 的发现,填补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空白,为后续研究打开新窗口。   1976 年,诺奖委员会宣布将物理学奖授予丁肇中,他成首位获此奖的华裔粒子物理学家。   接到通知时,他正在实验室记录数据,放下笔的第一句话是 “我要用中文写答词”。   助手提醒 “诺奖惯例用英文或瑞典文”,他却翻出童年时的中文课本:“这是我的根。” 他花三天时间写中文答词,草稿改了三版,每一笔都写得格外认真,生怕出错。   手稿里不仅有感谢,更写着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藏着他对祖国的牵挂。   诺奖典礼前两天,主办方来电要求 “放弃中文”,理由是 “观众听不懂,影响转播”。   丁肇中坐在实验室,看着窗外的雪,平静回复:“我用英文朗读,但手稿必须是中文。” 第二天主办方专员上门劝说,他领着专员看书架上的中文书籍:“这些教会我坚韧。” 专员被他的坚持打动,诺奖委员会最终破例,允许他展示中文手稿 —— 这是诺奖史上第一次。   1976 年 12 月 10 日,他在典礼上展开中文手稿,镜头扫过 “我是中国人”,全场掌声雷动。   1980 年,丁肇中首次回国,看到祖国科研条件有限,决定推动国际合作。   他牵线中国科学家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项目,还捐出部分奖金设立科研基金。   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他拿出诺奖中文手稿复制品,对学生说 “中文也能写一流科研成果”。   1994 年,他发起 “阿尔法磁谱仪” 项目,邀请中国团队参与,让中国在空间粒子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该项目后来在国际空间站发现了反物质粒子,进一步验证了宇宙起源理论。   2000 年后,丁肇中虽年事已高,仍坚持在科研一线,每年有大半时间待在实验室。   他常对年轻科学家说 “做科研要敢质疑、敢坚持”,这也是他一生的科研准则。   2023 年,97 岁的他在一次访谈中,从抽屉里拿出诺奖中文手稿复制品,轻轻抚摸。   他说 “当年坚持中文,是想让世界知道中国人能做好科研”,眼神里满是坚定。   如今,他虽行动不便,仍通过视频会议指导中国学生,为祖国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截至 2024 年,丁肇中的 “J 粒子” 研究仍被写入全球物理教材,中文诺奖手稿保存在瑞典科学院。   中国参与的 “阿尔法磁谱仪” 项目持续产出成果,培养了大批青年科研人才。   他设立的基金已资助数百名中国学生出国深造,多数人学成后回国效力。   这位华裔科学家,用一生的成就证明 “中国人能在科学巅峰立足”,更用坚守诠释了 “科学家有祖国”。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科研传奇,更是一代华裔科学家家国情怀的缩影。     主要信源:(齐鲁壹点——来自母语的依恋与光芒)

0 阅读:0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