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外逃”传闻背后,印证了他在美国处于什么位置? 最近,一则爆炸性传闻在国际媒体圈炸开了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疑似准备“跑”。 乌东的库皮扬斯克,这个被乌军称为“关键中枢”的城市,眼看着就要落入俄军手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战场上实打实的推进。 俄军这次打法不再是硬碰硬,而是以无人机引导精准炮火,连夜清除乌军据点,打得乌军没有还手之力。 乌武装部队几次尝试反攻,但都被压了回去,军事专家甚至估计,俄军可能在一周内全面控制该地。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乌军的东部补给线将彻底瘫痪,后勤断了,前线士兵就是在“干啃空气”打仗。 再看红军城这条防线,同样不太牢固,如果两边一崩,乌军整个东部战线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 这不是单纯的军事失败,更是一场政治危机,泽连斯基必须清楚一点:一旦东线崩盘,接踵而来的不会只是战术调整,而是国内外对他执政能力的全面质疑,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是否“外逃”才开始成为舆论焦点。 泽连斯基曾是西方媒体的宠儿,是欧美口中的“民主灯塔”,战争初期,他频繁出镜,穿着军装在废墟中演讲,甚至在好莱坞颁奖典礼上远程发言,赚足了全球眼球,但现在,美国人好像突然“看腻”了。 特朗普上台后,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明显变调,共和党人认为乌克兰战争是拜登政府的“外交失败样板”,继续砸钱只会让美国陷入更深泥潭。 泽连斯基在美国的地位,正从“战略伙伴”转向“战略包袱”,这不是情绪化的判断,而是美国代理人政治的典型模式:当你有用,给你掌声;一旦失控,就把你变成挡箭牌。 就算传闻成真,泽连斯基真想逃,他能逃到哪儿?最被提及的是波兰,两国关系算是“战时盟友”,加上地理位置近,逃到那儿看起来最顺。 但波兰不是傻子,接收泽连斯基,等于接收一个正在失败的战争象征,等于把自己拉进火坑,波兰国内政治也已经出现对乌援助的反弹情绪,泽连斯基未必能在那儿找到安全屋。 那美国呢?表面看似最有资源,最有能力保护他,但现实却是:泽连斯基是“拜登时代的产物”,特朗普回来了,他就成了“前朝遗老”。 特朗普上任后不久就冻结了对乌援助,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再当“世界警察”,泽连斯基显然不是他想见的“朋友”。 甚至有分析指出,泽连斯基如果真跑到美国,等待他的可能会是美国政坛的“清算逻辑”。 从最开始的“民主战士”,到现在被传准备“跑路”,泽连斯基的政治轨迹其实非常典型,他把国家战略完全寄托在美国身上,失去了独立判断的空间。 过去三年,泽连斯基在乌克兰国内的权力并不来自于传统的政治支持,而是靠外部援助维系。 他的军队靠美国供弹,他的财政靠欧盟打款,他的国际形象靠西方媒体包装,而当这一整套“外部支撑”开始松动,他的权力体系也就跟着摇晃。 这才是泽连斯基真正的危机,他不是输在战场上,而是输在没有构建起一个能独立生存的国家治理体系,战争让他成为全球焦点,但也让他暴露在全球政治动荡之下。 更重要的是,他的执政方式也在国内引发越来越多质疑,乌克兰国内曾爆发过大规模公务员罢工,原因是政府长达四个月未能支付薪资。 连政府的官员都开始指责泽连斯基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些声音,正在撕裂泽连斯基曾经构建的“团结抗战”叙事。 战争初期,美国要他打,他就拼命打;现在美国不想再打了,他就被留在战场上自己承担后果。 这就是代理人政治的残酷现实,它的本质不是支持谁,而是用谁,一旦这枚“棋子”不再有价值,随时可以被换掉。 而这也给其他国家敲响警钟:一旦把国家命运绑在美国的政治周期上,最终的结果多半不是胜利,而是被牺牲。 泽连斯基是否真的外逃,现在还无法坐实,但这场风波背后却暴露出一个更深的现实:他在美国的政治坐标,已经从中心逐步滑向边缘,他已不再是“不可替代”的盟友,而是可有可无的历史角色。 乌克兰的战局还没彻底结束,但泽连斯基的政治周期已经快走到终点,美国的支持正在收缩,国内的反对声越来越高,逃亡与否,其实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这场战争会如何落幕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美国代理人体系中,从来没有人能全身而退,泽连斯基只是最新的注脚,不是唯一的例子。 信息来源:乌克兰曝战时腐败窝案 两名部长下台——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