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最近有点不对劲。这位当了20多年俄罗斯外长的老外交家,最近连续两件事让人看不懂。第一件,他没参加普京11月5日主持的安全会议重要会议。第二件,他不再是G20峰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 最近俄罗斯政坛有点微妙,平常在国际舞台上从不缺席的老外长拉夫罗夫,突然像“隐形人”一样,一连在几个关键场合都没出现。 搞得外界议论纷纷:这位当了二十多年外长的硬派人物,是不是遇到麻烦了? 事情的起点,是普京在11月初开的那场高级别安全会议,这个会议的级别相当高,主题又是美国搞核试验之后俄罗斯该怎么回应,这种事属于俄罗斯战略安全的核心议题。 按理说,外交部长必须在场,但当时坐在会议桌前的12名常任成员里,偏偏就少了拉夫罗夫一个。 克里姆林宫解释说“提前商量好的”,外交部发言人也补一句“没啥特别的”,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种场合缺席,不正常。 紧接着,第二个“怪动作”来了,普京任命新的G20代表团团长——不是拉夫罗夫,而是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奥列什金。 要知道,以往这种国际重大会议,不论是G20还是联合国大会,基本都是拉夫罗夫亲自挂帅。 他象征的是俄罗斯的外交牌面、对外强硬态度和资历,但这次直接换成一个经济官员,而且是直接向普京汇报的那种,意味明显得不能再明显。 那拉夫罗夫到底哪儿出问题了?外界最普遍的猜测,指向此前一桩“坏了大事”的外交行动。 原本普京和特朗普要在布达佩斯来一次峰会,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本来可以缓和美俄关系、推动双方谈判。 但会前沟通阶段,据说拉夫罗夫和美国那边谈判时态度太硬,不给回旋空间,让美方觉得“俄罗斯根本不想谈”,结果,美国干脆把峰会取消了。 峰会一没成,美国马上反手制裁了俄罗斯两家最大的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两者合在一起占了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大头。 制裁一来,直接动到俄罗斯经济的命脉,在俄罗斯的政治体系里,搞砸了这种大事,总得有人承担责任,不可能让核心权威受损。 拉夫罗夫被“冷处理”,可能就是内部的一种态度:事情你办砸了,我们得给出一个“姿态”。 当然,也有人怀疑是不是健康出了问题,毕竟拉夫罗夫已经70多岁了,当了外长二十多年,飞来飞去的工作强度几乎是铁人级的。 今年上半年跑了十多个国家,这是年轻人都受不了的节奏,不过从他10月底参加会议的样子看,人精神还行,状态不算坏。 之前那些传言也被多次否认,要说身体累是可能的,但还不足以解释连续缺席重要岗位,真正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普京对外交路线的需求变了。 过去俄罗斯强调硬碰硬,对抗西方,拉夫罗夫这种风格非常合适;他讲话直接、态度强硬,扛得住压力,也能顶在前线。 但现在俄乌冲突拖长,制裁层层叠加,俄罗斯对外最急迫的已经不是“吵得赢谁”,而是“经济怎么活下去”。 像G20这种本质上和经济挂钩的平台,派一个熟悉贸易、懂经济、能谈合作的奥列什金,更能帮俄罗斯争取喘息空间。 普京用人的习惯也值得注意,他对老臣不会一下子拿掉,而是慢慢把他们调离核心岗位,既保留面子,又让新人走到前台。 之前的前防长绍伊古就是这样:名义上有岗位,实际权力被明显削弱,现在看,拉夫罗夫可能也在经历类似的“边缘化”,比起当年风头无两,现在更像在逐步淡出关键舞台。 这不代表他失势,只是角色正在被重新安排,他在涉及国家安全、核问题、战略谈判等硬领域仍然重要,但在涉及经济发展、破局制裁、开拓新贸易路线的场景里,俄罗斯需要另一种类型的外交官。 所以,拉夫罗夫最近的“安静”,不是突然无能,也不是突然病倒,更不像是被踢下台,而是俄罗斯外交策略正在悄悄换挡:硬的牌还要继续打,但软的牌必须立即补上。 拉夫罗夫恰好站在这个交叉点上,时代需要他,但也需要别人。 他的“缺席”,其实正说明俄罗斯正在为生存和现实做出新的调整,而不是外界以为的“权力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