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驻苏丹大使切尔诺沃尔日前承认,由于苏丹当地的军事冲突,俄罗斯在苏丹开设海军基地一事已经陷入了停滞之中,短期内取得进展。 2017年,当时苏丹前总统巴希尔政权与莫斯科签署框架协议,允许俄方在红海沿岸建立“海军物资技术保障站”。这份有效期25年的协议细节惊人:俄军可停泊4艘舰艇(含核动力舰艇)、部署300名军事人员,港口及邻近水域无偿使用。 对俄罗斯而言,这不仅是苏联解体后首个非洲军事基地,更是撬动红海-印度洋航线的战略支点——苏伊士运河南端、全球12%石油运输必经之路的地理位置,让莫斯科看到了制衡西方、辐射中东的无限可能。 2020年协议正式落地时,俄罗斯甚至将基地定位为“地中海-印度洋轴心”的核心节点。按照规划,这里将部署防空系统、电子战设备,为俄商船提供护航,甚至可能成为反舰导弹的潜在发射平台。 但现实很快泼来冷水:2023年4月,苏丹武装部队与快速支援部队(RSF)因权力分配爆发内战,首都喀土穆沦为战场,红海沿岸港口城市接连陷落。 俄罗斯派往萨瓦金港的先遣考察队,不得不在交火声中撤回;原本计划运送的建材和机械,因港口封锁和物流中断,至今仍堆放在莫斯科仓库。 俄罗斯并非没有尝试破局。冲突初期,莫斯科将希望寄托于瓦格纳雇佣兵集团——这个在非洲深耕多年的私人军事公司,曾帮助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头目哈米丹控制西部金矿区。 据美国财政部报告,瓦格纳通过走私黄金每月获利超1亿美元,其与哈米丹的密切关系,被莫斯科视为换取港口控制权的筹码。 然而,瓦格纳的“黄金外交”很快暴露出致命缺陷。2024年瓦格纳创始人普里戈任坠机身亡后,集团内部权力真空导致其在苏丹的影响力骤降。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对冲突双方的态度摇摆不定:初期支持RSF以换取金矿开采权,后期见政府军占据上风又转而提供军事援助。 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最终让苏丹无论哪派掌权,都对俄罗斯心存戒备。切尔诺沃尔大使的无奈承认,本质上是俄罗斯在苏丹“既无朋友也无利益代言人”的写照。 基地停滞的深层原因,在于俄罗斯深陷多线作战的资源困境。乌克兰战场已消耗莫斯科约三分之一的年度军费,兵力部署长期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态——原定派往苏丹协调基地建设的军官,多数被调往顿巴斯前线;用于基地建设的3亿美元预算,因汇率波动和制裁影响,实际采购能力缩水近半。 与此同时,美国正加速填补俄罗斯退出后的战略真空。沙特红海沿岸的詹金斯后勤基地,在美国300万美元扩建资金注入后,已从临时营地升级为包含现代化军火库、指挥中心的永久设施。 美国企业研究所专家直言:“控制红海航道,既能封锁伊朗武器运输线,又能压制俄罗斯南下野心。”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俄罗斯在红海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面对困局,莫斯科不得不调整海外部署逻辑。战略分析机构预测,未来5-10年俄罗斯将放弃“新建大型基地”模式,转而通过“临时保障点”和盟友港口准入权维持存在。 例如,与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签署舰船补给协议,或利用叙利亚塔尔图斯港作为地中海-红海的中转站。这种“轻资产”策略虽能降低风险,却也意味着俄罗斯将长期丧失对关键航道的直接控制权。 切尔诺沃尔大使的承认,本质上是一个大国在资源与野心失衡下的理性妥协。当乌克兰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尽,当国内经济因制裁举步维艰,莫斯科不得不承认:海外扩张的步伐,终究要受制于地缘政治的现实重力。这场始于2017年的红海梦想,最终沦为大国博弈中又一颗被现实击落的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