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11一出,美媒毫不留情批判:中国的隐身、电子战和无人技术,让美国空军战术一

鸿鹄浮歌 2025-11-14 10:41:00

攻击-11一出,美媒毫不留情批判:中国的隐身、电子战和无人技术,让美国空军战术一夜过时。他们的惊讶,比福建舰入列还要难以置信,如果说福建舰是一直关注着,有心理预期,但是攻击-11和歼-20S可没有太多消息的。 据外媒11月11日报道,“无人僚机”协同作战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军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当时,美军出于降低高价值五代机及其飞行员在危险任务中风险的考虑,设想开发一种能与有人战斗机协同的无人机,承担侦察、电子干扰、火力吸引乃至直接攻击的任务。 这个设想在当时极具前瞻性,被认为是未来空战的演进方向,然而,美国在将这一概念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陷入了对技术“完美性”的过度追求。 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开发高度自主的人工智能上,希望无人机能够实现完全自主的战场判断和决策。 这一技术路径面临着巨大挑战:当前的人工智能水平尚无法完全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无人机与指挥机之间的数据链在强对抗环境下极易受到干扰或中断,以及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 这些难题导致美军的无人僚机项目进展缓慢,曾经被寄予厚望的X-47B无人验证机,虽然在2013年就成功完成了航母起降测试,展示了强大的技术潜力,但最终因成本过高、与F-35C舰载机的整合不顺等问题,项目被中止。 后续发展的MQ-25“黄貂鱼”无人机,其主要任务被降级为空中加油,偏离了最初设想的攻击和侦察核心职能,美军起步最早,却在漫长的研发周期中错失了先机。 相比之下,中国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技术路线,在同样认识到无人协同作战重要性的同时,中国并没有执着于一步到位实现完全自主的AI控制。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现有瓶颈,中国工程师选择了一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歼-20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出双座型号歼-20S。 增加的后座飞行员,其核心任务就是担任“无人机指挥官”,通过专门的设备直接控制无人机执行作战任务。 这种“有人在回路”的设计,巧妙地绕开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瓶颈,用成熟可靠的人脑判断替代了尚不完善的AI决策,这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风险和开发周期,使得无人协同作战能力得以快速形成。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通过系统升级,单座版的歼-20也具备了指挥控制攻击-11的能力,使得整个作战体系的部署灵活性和适用范围得到了极大提升。 攻击-11无人机本身的设计也体现了极强的实战导向,其采用的飞翼式气动布局,天然具备优秀的雷达隐身性能。 机身表面覆盖先进的吸波材料,并且对机体接缝等细节进行了精细的隐身处理,使其雷达反射截面积极小,难以被敌方防空系统探测和锁定。 在武器挂载能力上,攻击-11的内置弹舱可以携带超过1000公斤级的精确制导炸弹或反辐射导弹,具备对高价值地面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其成本控制和可维护性,据分析,攻击-11的制造成本和维护要求,相比美军同类概念的验证机要低,并且能够适配现有的常规机场设施,这为其大规模、快速列装部队创造了条件。 这意味着,在战时,攻击-11可以作为一种“可消耗”的攻击性资产来使用,美军如果动用其昂贵的防空导弹来拦截这种低成本无人机,即使成功,在交换比上也处于劣势,将极大地消耗其防空弹药库存。 在公开的作战概念演示中,攻击-11的战术运用模式清晰可见:由歼-20隐身战斗机首先撕开敌方防空体系的缺口,随后由歼-16D等电子战飞机对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实施压制性干扰,为后续的攻击-11无人机群开辟安全的突防通道。 成群的攻击-11随即突入敌方防线纵深,对雷达站、指挥所、导弹发射阵地等关键节点发起饱和式攻击。 这种多层次、分布式的攻击方式,即使有部分无人机被拦截,也不会影响整个攻击波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这套作战体系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空军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平台对抗思维,开始构建一种全新的、基于网络化协同的空战模式,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空战中以少量高性能载人平台为核心的作战思想。 面对这种低成本、高效率、不怕战损的集群式攻击,美军现有的、以高价值装备为核心的防御体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美国并非不具备相关的技术,其在人工智能、数据链等领域仍有深厚积累,但其僵化的发展思路和对“完美技术”的执念,使其在实践应用上落后了一步。 当他们还在为无人机的“智商”问题反复论证时,中国已经通过务实创新的方式,将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变成了现实的战斗力。 攻击-11以及与之配套的作战体系,其核心优势并非单一技术的领先,而是通过灵活、高效的战术思想,重新定义了空战的规则。 这背后,是中国整个国防工业体系在理念、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上的全面进步,这种由作战思想引领装备发展的模式,才是让美国感到真正棘手和不安的根本原因。

0 阅读:0
鸿鹄浮歌

鸿鹄浮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