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俄罗斯人让中国人彻底清醒了!血的教训,却还有人重蹈覆辙! 这个让中国人彻底清醒的俄罗斯人,名叫帕维尔·杜罗夫。 杜罗夫早年在俄罗斯的创业之路顺风顺水,2006 年就打造出了俄罗斯版 “Facebook”—— 社交平台 VK,巅峰时期几乎垄断了俄罗斯的社交市场,用户数突破数亿,他自己也成了俄罗斯科技圈的传奇人物。 那时候的杜罗夫野心勃勃,觉得能打造一个 “不受任何政府干预” 的自由平台,可现实很快给了他沉重一击。 2013 年,俄罗斯政府因为反恐需要,要求 VK 提供特定用户的聊天数据和后台信息,杜罗夫一口拒绝,坚称 “要保护用户隐私”。可他忘了,在别人的地盘上,游戏规则从来不由创业者说了算。 接下来的日子,杜罗夫遭遇了连环施压:VK 多次被俄罗斯电信部门封禁,平台面临巨额罚款,他本人还被起诉 “妨碍司法”。 更狠的是,他的银行账户被冻结,连日常开销都成了问题。 最终在 2014 年,走投无路的杜罗夫只能低价卖掉自己手里的 VK 股份,带着弟弟连夜逃离俄罗斯,成了无家可归的流亡者。 这时候的他或许还没明白,脱离了本土支撑、不掌握核心话语权的平台,就像无根的野草,风一吹就倒。 流亡海外后,杜罗夫不甘心,又推出了通讯软件 Telegram,主打 “端到端加密”“无法监控” 的卖点,宣称 “用户数据绝对安全”。 这一理念很快吸引了全球用户,上线没多久注册量就破亿,巅峰时期全球活跃用户超过 7 亿,一度成为很多人心中 “最安全的通讯工具”。 可他还是没吸取之前的教训,觉得 “技术自由能对抗一切”。 结果呢?美国以 “反恐需要” 要求他提供用户数据,他拒绝后,Telegram 在美国部分地区被限制访问;印度因为边境冲突,直接全面封禁 Telegram; 俄罗斯再次把他的平台列入黑名单,禁止境内用户使用;欧盟更是开出 1.7 亿欧元的天价罚单,理由是违反《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到最后,Telegram 在全球多个国家要么被禁,要么被限制功能,用户数据随时面临被各国政府索要的风险,杜罗夫自己也只能在阿联酋、新加坡等国之间辗转,永远没有安稳的落脚点。 他曾经引以为傲的 “加密技术”“自由平台”,在国家主权和规则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 你不遵守别人的规则,别人就有一万种办法让你出局。 杜罗夫的故事传到中国,让很多人彻底清醒了:原来再先进的技术、再庞大的用户规模,只要不实现自主可控,不掌握在自己国家的体系内,早晚都会被别人 “卡脖子”。 早年间,中国不少企业和个人也踩过类似的坑:有些互联网公司图省事,把服务器架在国外的云平台上,结果人家一句话,数据就可能被泄露,甚至平台直接被下架; 有些企业依赖国外的通讯接口和加密技术,关键时刻被限制使用,导致业务直接停摆; 还有些人觉得 “国外软件更好用”,想方设法翻墙使用海外社交工具,殊不知自己的聊天记录、个人信息早就成了别人的 “数据资产”,随时可能被利用。 杜罗夫的经历就是最真实的血的教训:所谓的 “无国界科技”“全球自由平台”,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规则之上,一旦触及对方的利益或政策底线,随时都可能变成收割你的工具。 而对中国来说,这个教训更显沉重 —— 通讯、数据、核心技术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东西,就像家里的大门钥匙,怎么能交给别人保管? 可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重蹈覆辙: 有些年轻人觉得海外社交软件 “更潮流”,冒着账号被盗、数据泄露的风险翻墙使用; 有些小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用国外的免费办公软件、云存储,压根没意识到核心数据可能被偷偷收集; 还有些行业在关键技术上仍依赖进口,觉得 “花钱就能买到”,可真到了地缘冲突加剧、对方断供的时候,生产线只能停摆,损失无可估量。 其实中国人早就该明白,杜罗夫的困境,根源就是 “技术不自主、平台不掌控”。 这些年中国之所以大力推进自主研发,搞微信、钉钉替代国外通讯工具,推阿里云、华为云替代国外云服务,研发鸿蒙系统摆脱对安卓、iOS 的依赖,就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 就拿微信来说,从服务器到核心技术全是自主可控,数据存储在国内,既保障了用户隐私,又不用担心被国外卡脖子,现在不仅中国人离不开,海外华人也成了忠实用户,这就是自主可控的力量。 再比如华为,当年被美国断供芯片,要是没有之前几十年在芯片设计、操作系统上的积累,早就垮了,可正因为坚持自主研发,才能扛住压力,甚至实现反超。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 只有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和平台生态,才能不受制于人。 杜罗夫用半辈子的代价教给我们的道理,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记在心里 ——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