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也不能小看印度, 就在2025年11月13日,印度突然宣布拿下挪威2.2亿美元大单,要造6艘高端化学品船!不过我认为这笔订单看着光鲜,背后却藏着印度造船业急于突围的野望,更躲不开产业基础薄弱的现实尴尬。 这笔订单的承接方是刚重组不久的SDHI天鹅防务重工,船厂是去年才从破产边缘盘活的Pipavav船厂,这也是它重整后拿下的首笔重大订单。 船型规格不低,18000载重吨的IMO II型化学品船,要满足冰级1A标准,还得配混合动力推进系统,支持甲醇或LNG燃料改装,完全踩着全球航运减碳的风口。 印度的野望很明确,借着这类高端订单,冲击2030年全球造船前十、2047年前五的目标。 近两个月确实捷报频传,10月刚拿下法国达飞海运3亿美元订单,如今又搞定挪威客户,手持订单占比已从2020年的0.7%涨到2.4%,增速全球第一。 我感觉靠的无非是两点:价格比中日韩低15%,还承诺交期比韩国快4个月,再加上政府最高30%的绿色船舶补贴。 但光鲜背后全是硬伤。所谓“印度制造”,核心设计靠挪威公司,关键设备如推进系统、导航设备仍严重依赖进口,本质还是“拼装作业”。 印度造船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而中日韩占了90%以上,自己连VLCC建造经验都没有。 更棘手的是,船厂效率堪忧,同类商船建造周期比中国长半年,劳动力成本低但效率只有中国一半,综合成本反而高出25%-30%。 更尴尬的是,政府补贴政策还可能“缩水”,财政部提议把高端船型补贴从25%降至20%。 没有技术积累、缺乏完整产业链,单靠低价和补贴抢单,或许能赚一时吆喝,但想撼动中日韩的地位,恐怕还是镜花水月。 这场“造船突围战”,印度开局有声势,能不能走得远,还得看能不能补上工业基础的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