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追到我这个程度,也是没谁了。这几天发生的一切,到现在都像一场不真实的梦。他真的来了吗?我们真的做到了吗?真的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吗?如果往回倒,也许源头是8月底的drivetribe live,一个偶然听到他要来中国;也可能是过去几年在各大汽车文化活动里一次次擦肩而过;但或许,更早,是2004年那个晚上,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把那辆罗孚开进墙里的瞬间——那刻后,我的人生就被彻底改写了。这几天和他聊天、喝酒、聊车,我一次次冒出一个荒诞的念头:为什么他的举手投足、幽默、观点,都和我这么像?后来才反应过来——不是他像我,而是我像他。是这个人塑造了我对于汽车的全部理解,让我走上了这条路。而现在我终于确信,这条属于“中国汽车文化”的路,我们没有走错,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这是一个我从小到大都不敢想象的梦,但它真的发生了。这一次,完全没有商业化,全是“化缘”来的:车是租的、试驾借来的;场地是朋友全力支持;拍摄团队、志愿者、安保,都靠着一腔热血把事情做到最好。阿盛 带着十几个人凌晨去江边拍b-roll;Jacky 从巴黎赶回来,顶着时差立刻加入,你们都是我的英雄,你们活该是顶流;、上海极烽赛车,还有所有帮助我们的人,都在短短几天里把“不可能”变成现实。这几天达成的传播效果,放在商业制作里,至少得“千万元级”。我们却靠情怀做到了。我们拍了一个真正属于中国车、属于车迷的类似于TopGear的大片;RH的账号已经发了好几条关于中国车的视频了;drivetribe也会做一期关于中国汽车文化的幕后节目。而这一切的起点,都不是商业利益,而是——我想让我们的偶像,认真看一次中国车,认真了解一次中国汽车文化。真正和他相处以后,我更加确信:他镜头里是什么样,镜头外就是什么样——幽默、真诚、敏锐、好奇,完全没有偏见。一个人如果没有那样的真诚,是没办法靠“演”保持三十年如一日的。在他来之前,我写了一封二十一页的信给他,塞满了中国品牌、中国市场、中国车迷、中国文化。这几天他一直提起这封信。他55岁了,却依旧像少年一样对内容执着,对新鲜事物兴奋。他真的看完了,也真的在想中国汽车文化的未来。他说他会回来,而且想做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制作,一个真正讲述中国汽车市场与汽车文化的节目。而这次,我、阿盛和Jacky,是真的和他拍到了我们从小到大都梦想的那种TopGear。三辆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车,和哈蒙德一起在上海穿城而过。还有幕后,还有他的版本,还有我们的版本。这几天,是属于所有车迷的——属于从TopGear到TGT的全部情感,属于无数被误解、却从未放弃的中国车迷。对我来说,是我从小到大的英雄用行动告诉我:你坚持的路,是对的。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他会再来。我们也会继续走下去。有他,有我,有你们。How hard can it be?我已热泪盈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