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11月12日消息,印度造船厂SDHI近日与挪威RederietSt

康安说历史 2025-11-14 00:42:45

快报!快报 11月12日消息,印度造船厂SDHI近日与挪威Rederiet Stenersen公司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将建造6艘18000载重吨的化学品运输船,合同总价值约为2.2亿美元。 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被中日韩远远甩在身后的印度造船业,突然间来了个“王者归来”? 先说说这单生意的分量,可能有人觉得 2.2 亿美元不算多,但要知道,这是印度造船企业在化学品运输船领域的重要突破。 化学品运输船对造船工艺要求极高,得防腐蚀、耐高压,以前这类订单基本被韩国中小船厂和中国地方船厂包了,比如韩国 K 造船今年接的同类订单,一艘就得 6 亿多人民币,印度这单能拿下欧洲老牌航运公司的订单,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孤例,就在上个月,印度科钦造船厂刚和法国达飞海运签了 3 亿美元的订单,要造 6 艘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那可是达飞这样的全球第三大航运巨头,以前他们的船要么找中国造,要么找韩国造,现在居然把订单给了印度,这变化太明显了。 要是往前倒个五年,谁能相信印度造船能有这光景?那时候印度造船业在全球连前 20 都排不上,市场份额连 1% 都不到,2025 年数据更夸张,全球占比才 0.06%,中国的造船产能更是印度的 884 倍。 可这两年的增长太猛了,2023 财年印度完工了 200 艘船,是 2020 年的 3 倍,科钦造船厂现在手里的订单都快 70 艘了,今年二季度利润还涨了不少。 更让人意外的是,印度还开始往外收购了,马扎冈造船厂花 5000 多万美元买下了斯里兰卡最大的科伦坡造船厂,那家船厂手里可有 3 亿美元的国际订单,客户遍布欧亚非,这步子迈得真不小。 很多人可能纳闷,印度怎么突然就行了?说白了,一是政府下了血本,二是踩准了全球航运的节奏。 印度政府今年刚批了 7000 亿卢比的激励计划,差不多 560 多亿人民币,专门砸给造船业,造绿色燃料的船还能拿 20% 到 30% 的补贴,科钦造船厂造一艘船就能多拿一大笔补助。 他们还把大型船舶算成 “基础设施”,能拿到低息贷款,政策优惠给得特别实在。而且印度总理莫迪把造船当成 “海洋雄心” 的核心,搞了个 “海事愿景 2030” 计划,光举措就有 150 项,港口效率提上去了,造船的配套也跟着好起来。 更聪明的是,印度懂得抱大腿学技术。科钦造船厂直接和韩国 HD 现代集团签了合作,就是那个造了无数大船的韩国巨头,双方要一起建新船厂,还要造苏伊士型油船这种大型船舶,科钦的年产能都要提到 6 艘了。 日本三井海运也松了口,说要是印度能造,就考虑在那下单。要知道,以前印度造船全靠自己摸,关键的发动机、导航设备都得进口,成本比中日韩高 25% 到 30%,现在有了韩国日本的技术支持,成本降下来了,质量也有了保证,自然能接到订单。 还有个大背景不能忽略,现在全球航运公司都在分散风险,以前中日韩占了 93% 的市场份额,可中美地缘政治一紧张,大家都怕供应链断了,想找个替代的船厂。 印度正好接住了这个机会,他们不跟中日韩抢超大型油轮、LNG 船那些高端单子,专盯 1 万到 5 万吨的中型船,像化学品运输船、小型集装箱船,这些市场以前被日韩中小船厂占着,现在印度用成本优势和政策补贴硬生生抢下一块蛋糕。 挪威这家公司敢把订单给印度,估计也是看中了印度现在的性价比,还有政府补贴带来的价格优势。 当然,现在就说印度超过中日韩还太早,他们最大的油轮才 9.3 万吨,离 15 万吨以上的超大型油轮还差得远,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也没彻底解决。 但你得看势头啊,从一年造几十艘船到两百艘,从接不到国际订单到连续拿下法国、挪威的单子,从被技术封锁到和韩国巨头合作,这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科钦造船厂董事长说要 15 年才能真正起来,可想想中国造船业不也是从接小订单开始,一步步做到全球第一的吗? 印度这波 “王者归来”,本质上是政策给力、借力打力加上抓住了时机。以前我们总觉得印度工业不行,可这次造船业的爆发真让人刮目相看。 2.2 亿美元的订单只是个开始,等他们和韩国合作的新船厂建起来,产能上来了,说不定还能接到更多订单。那些曾经觉得印度造船不值一提的人,现在可得好好看看了,这个曾经的 “后进生”,真的要在造船业的赛场上追上来了!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