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在美国量产4纳米芯片,台岛内哀嚎一片:大陆预判应验了。想象一下,全球芯片巨头台积电把最尖端的4纳米技术搬到美国本土生产。 这会让台湾岛内闹成啥样?大陆早几年就说过,美国会一步步把台湾的半导体优势榨干,现在果然成了现实。 其实台积电去美国设厂这事,一开始就不只是商业决策,说到底还是带着浓厚的地缘政治背景。美国这几年拼命推“去中国化”供应链,半导体成了重点突破口。 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不管是《芯片法案》还是各种补贴政策,都是为了把先进制程拉回本土。台积电这种全球顶尖的代工厂自然成了香饽饽,美国政府一句“国家安全”,台积电就得配合。 而台湾方面虽然口头上说是“全球布局”,但谁都知道,核心技术一旦离开岛内,想再收回来可就难了。再看这次的4纳米制程,也不是随便选的。 这代表着全球最先进的量产水平之一,过去全靠台湾本岛南科、竹科撑起。现在这一环被搬去了美国,象征意义极强。有人说,美国拿到了“命脉”,台湾还剩下什么? 问题就在这儿,台积电的技术不是谁都能学会的,但只要生产线建起来,人才和配套慢慢跟上,就会形成新的重心。 而这个重心,一旦不在台湾,那台积电到底还是不是“台湾的护国神山”,就真的要打个问号了。岛内这几年其实早就有焦虑情绪,台积电一家独大,整个半导体产业都围着它转。 连教育资源都往这边倾斜。可现在,最值钱的东西开始往外搬,大家难免不慌。再加上岛内年轻人对高强度的科技业工作环境早有不满,人才流失也在加剧。 美国那边开出高薪、好福利,不少有经验的工程师已经跳槽过去,台积电自己也承认,美国厂初期得靠台湾人撑场子。这种“技术、人才、产能”一起流动的趋势,怎么看都不像是短期行为。 有意思的是,美国并没有只拉台积电一个。三星、英特尔也都在亚利桑那州布局,搞得像是半导体大联盟。这就更说明,美国的目标不是让台积电在那边“设个点”。 而是要把整个先进制程的生态系统都搬过去。这对台湾来说,挑战可不小。过去几十年,台湾靠完整的半导体供应链在全球有一席之地,一旦核心被拆开。 其他环节还能不能运转顺畅,这个问题没人能保证。从大陆的角度看,这种变化其实早有准备。一方面推动国产半导体技术突围。 另一方面也不断强调不能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技术供应。这两年中芯国际、华虹等企业虽然还没追上台积电,但在特定领域已经开始替代进口。 再加上政策上对半导体产业的持续扶持,不管是科研投入还是市场引导,都是在为可能的“脱钩”做准备。美国把台积电拉过去,不见得真能加强自身,反而可能加快亚洲产业链的洗牌。 再说回台积电,虽然它嘴上说是多元布局,但这几年重心确实在外移。除了美国,日本熊本也建厂,德国德累斯顿也在谈合作。 看起来像是全球化,其实更像是“分摊风险”。毕竟地缘政治越来越复杂,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 但问题是,这种分散模式下,台湾还能不能保持原来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当最尖端的技术不再只在台湾出现时,还有多少话语权可言? 有些人可能觉得台积电这么做是为了公司发展,但从宏观角度看,企业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区域格局。台湾过去因为台积电而在国际上有存在感,现在如果失去了这个技术优势。 想保持原有的重要性就更难了。再加上美国并不是“无私提供平台”,它要的是技术、就业、控制力,一旦台积电在当地扎根,美国自然也会加强话语权和干预能力。 台湾方面再想“收手”,可能连说话的份都没有。从这一系列动作来看,美国确实在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把台湾的半导体优势消化掉。 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剧烈变化,但从长期看,产业链重构已经启动。大陆的判断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基于现实的清醒判断。这场关于技术、产业与国家利益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