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谷物协会主席第一次来进博会,直接被现场规模吓傻了。他自己都承认,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企业挤在一个地方推销产品,看得他眼花缭乱。 这几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几乎成了世界商界的“朝圣地”。 来自上百个国家的企业蜂拥而至,只为能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里分一杯羹。 可就在这样的盛会上,美国谷物协会主席第一次现身,他站在展馆里,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和买家热火朝天地洽谈,脸上满是震惊——他这才明白,美国农民对外面的世界,真的太迟钝了。 在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上,农民们依旧忙着种玉米和大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能让他们的产品卖向全球的舞台。 进博会的成交额年年超过八百亿美元,但美国媒体几乎不提这件事,信息被屏蔽了,农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更讽刺的是,连美国谷物协会自己都显得“事不关己”,这个在中国深耕了四十多年的行业组织,直到现在高层才第一次亲自来参加展会。 这其实暴露了他们长期以来的自满心理——他们习惯了被动等买家上门,过去几十年,美国农产品是标准的“卖方市场”,全球买家排队求购,美国农民只要坐在家里看期货价格,就能把钱赚到手。 但世界早就变了,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泰国的大米,正在抢占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如今的中国买家,不再只认“美国制造”,而是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 市场规则已经从“卖家说了算”,变成“买家挑得狠”,美国农民还在做“皇帝的女儿”,可买家的眼光已经转向了别处。 进博会上的一个细节,足以说明变化有多大,柬埔寨曾经也是个苦于卖不出农产品的小国,他们的“高乐蜜”芒果品质好,却常年滞销。 后来,中国企业通过进博会发现了这个品种,不仅下订单,还直接在当地建了现代化加工厂。 芒果从田间采摘到变成包装精美的芒果干,只需十天,就能出现在中国的商超货架上,短短几年,柬埔寨芒果干的出口量翻了几倍。 反观美国农业,他们还停留在“我种你买”的老思路上,等意识到竞争对手已经把整个产业链都打通时,再说“准备好满足中国需求”,就显得太被动了。 美国谷物协会主席,在展馆里看到柬埔寨展区的成功案例,恐怕心里比谁都清楚——美国农民失去的不只是订单,更是机会。 其实,美国农民的困局,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固守旧思维的结果。 长期的优势让他们形成了惯性:觉得世界离不开美国粮,觉得只要他们种出来,总有人买单,可现实是,当别的国家都在努力调整结构、靠品质和合作赢得市场时,他们还在原地踏步。 贸易时代已经彻底换了剧本,今天的中国市场,讲究的是互利共赢,是一起建工厂、一起开新市场的“共创型合作”,谁能适应这种新规则,谁就能拿到未来的门票。 美国农民真正需要的,不是抱怨、也不是“重回辉煌”的口号,而是重新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的变化,学会用新的方式与中国、与全球合作。 世界不会永远围着美国转,尤其是当别人早已在用脚步丈量未来,而你还在原地等奇迹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