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说丘吉尔毁掉了英国?因为大英那时候其实选择很多,就不说投降这种话了,凭大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13 10:43:44

为什么总说丘吉尔毁掉了英国?因为大英那时候其实选择很多,就不说投降这种话了,凭大英400年的积累,完全可以慢慢跟德国耗下去的,但丘吉尔急了怕了,选择了以大出血的方式求来了美国人! 德国横扫欧洲,法国投降,伦敦上空响起警报,满城灯火熄灭,但当时的大英帝国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吗?真没别的牌能打了? 其实很多历史学者早就指出,那时候的英国,底子比看上去厚得多。全球殖民地、制海权、工业基础,全都还在,大英完全有机会打“消耗战”,稳稳地熬下来。 但是丘吉尔怕德国整合欧洲的速度,他一边高喊“不投降”,一边迅速把家底往美国那边送,求的就是一个“帮忙”。这一帮,让英国从世界中心,掉进了美国影子里。大英帝国在那条看似光荣的胜利路上,把四百年积累的资本,一点点散尽了。 很多人说丘吉尔是民族英雄,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帝国的掘墓人。这得从他当年都做了什么说起。 别看德国气势汹汹,英国帝国的殖民体系还在运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非洲都在源源不断地输血。仅印度就给英国提供了将近两百多万兵力,各类战略资源更是应有尽有。 皇家海军当时依旧是世界第一,德国潜艇再猛,也没法在北海、北大西洋彻底封锁英国。德国缺乏海外资源,补给线单薄,长期打下去,拖垮的可能性远大于英国,加上英军内部其实早就有“围而不打”的战略设想,通过海上封锁和外围战场慢慢消磨德国的力量。 但是,丘吉尔觉得等下去就会输掉道义,输掉欧洲。于是他放弃了原有的战略设想,转而孤注一掷地拉美国下水。 人家美国又不是义务兵,丘吉尔为了换美国出手,把英国几十艘老旧驱逐舰换来8个美洲海军基地的99年使用权。这些基地可是大英在西半球经营数百年的支点,一换相当于承认了美国在大西洋的主导权。 不仅仅是海军基地,还有雷达、喷气发动机、磁控管等顶尖科技,这些技术是英国引以为傲的压箱底,战后美国靠这些基础科技产业飞速崛起。 丘吉尔还签了《租借法案》,让英国不得不卖掉海外资产,黄金储备也几乎掏空。战后,英国欠美国高达300多亿美元的债务。 战后英国经济一落千丈,物资配给制比战时还严,工业凋敝,重建乏力,失业率高企。原本作为“债权国”的老大哥,一下子变成全球最大债务国。 渐渐的,殖民体系也撑不住了,印度,被称为“帝国皇冠上的明珠”的地方,宣布独立。一地独立,带动一片。非洲、亚洲、加勒比海,一个个宣布脱离英属体系。英国已经无力阻止。 再到苏伊士危机,英国和法国联手以色列试图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以为还能像过去那样挥挥军旗震慑全场,结果美国一句话,金融制裁直接点穴,英镑面临崩盘,被迫撤军。这一仗没打几枪,英国就彻底明白了,全球霸主的位置已经换人了。 丘吉尔把英国未来的国力、产业、金融、科技,一步步地换成了战场上的胜利。而这些胜利的代价,是帝国的终结。 战略选择不只是赢一场仗那么简单。丘吉尔赢得了掌声,却没能留住帝国。这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代价与结果的权衡。 丘吉尔不愿走那条稳妥但漫长的路,他想赢得快一点,结果输得更彻底。他不是帝国的守护者,而是送行者。这种说法虽然刺耳,但在历史的天平上,也不是没有分量。 参考文献:安太.拖美国参战,丘吉尔“策划”宣传战[J].财会月刊,2013(6):I0004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