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给你小心心] 1755年春天,当清朝五万大军分两路向伊犁进发时,他们预想中的激烈抵抗并未出现。 曾经雄踞中亚的准噶尔汗国,此时已如被虫蛀空的巨树,清军几乎未遇抵抗便抵达其核心区域。 这个与康雍乾三朝周旋近七十年的强大对手,并非终结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决战,而是以近乎寂静的方式从历史舞台退场。 准噶尔不同于传统的游牧部落,它是一个拥有完整行政体系、以《卫拉特法典》为法律基础、使用托沁文字的成熟政权。 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覆盖今日新疆、青海、蒙古西部及中亚部分地区,管辖人口超过五百万,维持着三十万常备军。 这个强大帝国的崩塌始于1745年雄主噶尔丹策零的病逝,随之而来的不是团结抗敌,而是持续十年的内部权力争夺。 汗位如烫手山芋般频繁更替,十年间五易其主,每次权力交接都伴随着清洗与屠杀,国力在无休止的内斗中消耗殆尽。 最终的转折点出现在1754年,当权者达瓦齐与他最倚重的将领阿睦尔撒纳决裂。 阿睦尔撒纳在战败后,带着两万部众和详尽的军事情报投奔清朝,为清军打开了通往伊犁的战略通道。 清军西征时面对的已是一个自行崩溃的烂摊子,达瓦齐在格登山的防御形同虚设,清军一支二十五人的小分队夜袭就导致其全军溃散。 颇具历史讽刺的是,这位亡国之汗后来被乾隆赦免,在北京受封亲王,得以安度晚年。 真正给准噶尔带来毁灭性打击的,除了内乱,还有一场席卷草原的天花疫情,从1745年左右开始,这场瘟疫导致人口锐减,许多部落十室九空,社会结构濒临解体。 当清军第二次进军时,常常发现一个个已被瘟疫摧毁的聚居地,乾隆最终采取了被称为“犁庭扫穴”的彻底清除政策。 根据《西域图志》记载,原本约六十万人口的准噶尔部众,约四成死于天花,两成逃往俄罗斯和哈萨克地区,三成在军事行动中丧生。 战后广阔的草原上出现了“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的凄凉景象。 准噶尔汗国的灭亡标志着游牧帝国主导亚洲内陆历史的时代终结,它败给的不仅是一个王朝,更是近代中央集权国家体系兴起的历史趋势。 那些消失的准噶尔人并未完全灭绝,一部分迁徙至俄国,成为今天的卡尔梅克人;另一部分先迁居内地,后来回到新疆,形成今日分布在伊犁昭苏、尼勒克等地的厄鲁特蒙古族。 他们如同被历史长河冲散的种子,在新的土地上延续着血脉。 网友们对这件历史事件的各种看法和评论各有不同。 “1745年开始的那场天花大瘟疫,破坏力比战争还恐怖,这场瘟疫导致人口锐减,等清军打过来时,很多部落已经十室九空。” “准噶尔实力强劲且反复无常,是西北边疆长达七十年的心腹大患,乾隆采取严厉手段,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长治久安所付出的残酷代价。” “战争归战争,但牵连到那么多无辜的平民,尤其是妇女儿童,这已经超出了普通征伐的范畴,更像是一场人道灾难。” “准噶尔的败亡,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深层次的是两种文明形态、两种国家组织模式的碰撞结果。” “感觉准噶尔生不逢时,夹在清朝和沙俄两个巨无霸中间,扩张空间被锁死,内部一出问题,整个体系就崩溃了。” “原来一个民族的故事,不一定是以彻底的消失告终,也可能是换了一种方式,默默地延续着生命,今天新疆的额鲁特蒙古族,就是那段历史活着的见证。” 回看这段历史,你觉得对于准噶尔汗国而言,如果当时没有发生惨烈的内讧和瘟疫,它有可能顶住清朝的压力,找到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 信息来源:准噶尔汗国·维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