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领导层表示,已经与被困在加沙拉法地下隧道中的 150 名哈马斯战士失去了所有联系,担心他们已经饿死。据悉,以色列正在用混凝土封堵隧道。 “最后一次联系是在封堵当天上午,战士们说隧道入口被堵,通风开始变得困难。”哈马斯一名匿名指挥官向媒体透露,隧道内没有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按正常消耗计算,3天内就会出现断水断粮,7天后的现在,被困者很可能已陷入昏迷或死亡。以色列军方则拒绝证实具体伤亡情况,仅表示“该隧道系统已失去作战功能”。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条隧道是完全独立的封闭系统,与加沙其他地下网络没有连通。以色列的封堵不仅用混凝土封死了5个地面入口,还对可能的通风孔和地下水道进行了灌注,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地下牢笼”。国际红十字会多次请求进入区域评估人道状况,均被以色列以“军事行动未结束”为由拒绝。 用混凝土封堵加沙隧道,并非以色列的临时决策,而是其持续多年的既定战术。早在2023年拜特哈嫩地区的行动中,以色列就曾使用2万立方米混凝土封堵了12条隧道,此次针对拉法隧道的行动,只是战术的升级延续。这种战术的背后,是以色列对“地下战争”的深刻考量。 隧道是哈马斯“非对称作战”的核心利器。加沙地带的地下隧道网络总长度超过500公里,深度从10米到50米不等,配备了通风、通讯和运输系统,既能隐藏人员和武器,又能发动突然袭击。2021年巴以冲突中,哈马斯曾通过隧道渗透到以色列境内发动袭击,造成以军12人伤亡。此后以色列意识到,单纯的轰炸无法彻底摧毁隧道,必须采用“物理封堵”的方式使其“去功能化”。 从军事角度看,封堵战术堪称“零风险高效方案”。如果采取传统的隧道清剿,以军需要派出精锐部队进入黑暗、狭窄的隧道,面临地雷、伏击和塌方的多重风险;而用混凝土封堵,只需动用工程部队和重型机械,就能以极小的伤亡代价,彻底摧毁敌方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这种“缓慢窒息”的方式能形成强大的心理威慑,让哈马斯战士对隧道作战产生恐惧。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在记者会上直言:“我们不会让士兵进入死亡陷阱。封堵是最安全、最彻底的战术选择,要么投降,要么接受后果。”这种强硬表态,凸显了以色列在战术效果与人员安全之间的优先级排序。 失联事件发生后,埃及曾试图充当调停者,提出“以武器和情报换撤离”的方案:哈马斯被困战士交出随身携带的武器和隧道网络情报,以色列则暂停封堵,允许埃及红十字会进入将人员转移至埃及境内。但这一方案遭到双方拒绝。 以色列的态度异常强硬,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只有无条件投降,才能获得生路。我们不会与恐怖分子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易,封堵行动将持续到隧道彻底失效。”以色列认为,释放被困者会被哈马斯宣传为“军事胜利”,动摇其战术威慑效果。此外,以方还怀疑被困者中包含参与此前袭击事件的核心人员,坚持要将其抓获。 哈马斯则坚决拒绝投降。其政治 bureau 成员哈立德·马沙尔表示:“我们的战士宁可战死,也不会放下武器当俘虏。以色列的‘活埋’行为是战争罪,我们要求无条件撤离,保障被困者的生命安全。”哈马斯同时指责埃及的调停方案“出卖了抵抗者的尊严”,认为接受条件等同于承认隧道战术的失败。 国际社会的斡旋也陷入停滞。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阿拉伯国家则谴责其“违反人道主义法”,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决议。有国际法专家指出,以色列的封堵行为可能违反《日内瓦公约》中“禁止故意剥夺受困人员生存权”的相关条款,但由于以色列未签署部分附加议定书,难以形成法律约束。 抛开军事对抗的立场,被困者面临的生存困境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人道灾难。根据加沙隧道的典型结构,这种深度20米的地下设施,通风完全依赖地面风口和小型发电机。以色列封堵入口后,通风系统迅速失效,隧道内氧气浓度会在48小时内降至危险水平,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导致人员头晕、昏迷。 更致命的是缺水缺粮。哈马斯战士执行任务时,通常随身携带3天份的压缩饼干和瓶装水,7天的失联意味着他们已断粮断水超过4天。医学专家表示,在密闭、高温的地下环境中,人体脱水速度会加快,断水3天就可能导致器官衰竭,断粮7天则会引发严重的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即使获救也可能留下永久性后遗症。 “这不是战争,而是屠杀。”国际医生组织发言人在视察加沙边境后愤怒表示,他们通过热成像仪器检测到隧道区域仍有微弱的生命信号,但以色列拒绝让救援人员进入。“即使是战争,也应该给被困者提供投降的安全通道,而不是用混凝土封死所有生路。” 拉法隧道里的150条生命,此刻仍在与死神赛跑。这场军事战术与人道主义的博弈,早已超越了巴以双方的对抗,成为对全人类战争伦理的拷问:当一种战术能以最小代价取得胜利,却要以缓慢剥夺生命为代价时,我们是否应该按下“暂停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