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2025年11月11日,就是电商双11节,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一家电商平台发战报了,以往的成千万上亿数据呢? 按照以往的节奏,肯定是有明星助阵,晚会不断,今年却连一个影子都没有,仿佛今年的双11节要走向终结。 回想起双11刚开始的两年,大家晚上11:50守着屏幕,倒计时10秒,一到11:51立马下单。 今年我甚至忘记了双11这回事,等反应过来已经12号了。现在的双11没有十年前的冲动了。 平台不发战报早有苗头,前两年就开始模糊GMV数据,改成“成交同比增长”“用户数创新高”这类表述。主要是增速确实下来了,第三方数据显示,近三年双11整体成交增速从以前的两位数跌到个位数,去年部分平台甚至出现微降,再晒高数据没了说服力。 明星晚会和大促氛围降温,核心是成本和效果不成正比。以前请个顶流明星要上千万,晚会投入过亿,但带来的转化越来越少。数据显示,近五年双11期间用户平均停留时长下降了30%,大家不爱看晚会,更愿意直接比价下单,平台自然就不花这冤枉钱了。 用户没了冲动也正常,一方面是优惠套路越来越复杂,满减、叠券算半天,最后便宜不了几十块;另一方面是日常促销变多了,618、开学季、月末大促轮番来,双11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第三方调研显示,今年有62%的用户觉得“双11和平时没差”。 双11的变化,本质是电商从“增量抢用户”变成“存量拼服务”。过去靠造节、炒数据吸引关注,现在用户更理性,平台也得回归本质,把价格、售后做好,而不是搞虚头巴脑的营销。未来双11可能不会再是“全民狂欢”,但会变成更实在的购物节点,这未必是终结,而是换了种活法。

沙瑞金
今年双十一就买了纸巾,其他都没有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