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7万亿,已经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了。一个国家,欠的钱快赶上全球GDP的四分之一了,居然还稳稳当当地在全球撒着军舰,特别是那11艘核动力航母,一艘一艘地往你家门口晃,谁看了不觉得魔幻? 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美国国债从2008年的10万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37万亿美元,20年间增长近3倍;而同期美国海军的核航母数量,从10艘增至11艘,每艘造价从50亿美元涨至130亿美元,光每年的维护费用就高达每艘4亿美元。 按照常规逻辑,债务缠身的国家本该缩减军费“节流”,可美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更诡异的是,全球投资者还在疯狂购买美国国债,2025年美国国债的海外持有量仍高达14万亿美元。这种“越欠钱越敢花钱,越花钱越有人借钱”的怪圈,绝非简单的“信用透支”,而是一套精密设计的“战略闭环”——用美元霸权支撑债务,用军事霸权巩固美元,航母就是这套闭环的核心支点。 美国敢背负37万亿债务还不崩盘,首先得益于其“以内为主”的债务结构。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37万亿美元国债中,58%由美国国内持有,包括美联储、商业银行、社保基金和个人投资者。简单说,就是“自己欠自己的钱”,这种结构从根源上降低了外部违约风险。 更关键的是,美联储掌握着“印钞机”。当债务到期时,美联储可以通过“量化宽松”直接购买国债,本质上就是“印新钱还旧债”。而这一切能成立的前提,是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仍高达56.3%,远超欧元的20.5%;全球80%的大宗商品交易,尤其是石油,都以美元结算。这意味着全球各国都需要大量美元,而购买美国国债是最安全的持有方式,形成了“全球买单”的借债模式。 如果说美元霸权是美国借债的“底气”,那11艘核航母就是守护这份底气的“铁拳”。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常年部署在全球六大关键航道——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这些航道掌控着全球70%的石油运输和50%的贸易往来。 最典型的就是“石油美元体系”。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沙特达成协议:沙特所有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所得美元再购买美国国债和武器;美国则承诺用航母为沙特提供安全保护。这套模式随后推广到整个中东产油国,让美元与石油深度绑定。一旦有国家想脱离“石油美元”,就会面临美国的军事施压,伊拉克的萨达姆、利比亚的卡扎菲,都曾因推动“石油去美元化”付出惨痛代价。 航母的作用远不止“威慑”。2024年,美国军费预算达8860亿美元,其中30%用于航母战斗群的部署和维护。这些航母不仅控制着贸易通道,还为美国的跨国企业、金融机构提供安全保障,让美元在全球的流通更加顺畅。换句话说,航母保障了“美元能买到全球商品”,而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又让美国能借到钱养航母,形成“航母保美元,美元养航母”的完美闭环。 美国能维持庞大的航母舰队,还得益于其“军费优先”的国家战略。2024年,美国军费占GDP的3.8%,远超全球平均的2.2%,相当于中、俄、印三国军费总和。在联邦政府预算中,军费开支仅次于社会保障,远超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 更精明的是,美国把航母打造成了“赚钱的战略资产”,而非单纯的消耗品。一方面,航母带动了庞大的军工产业链,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巨头每年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还通过军火出口赚取巨额利润——2024年美国军火出口额达15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40%。另一方面,航母带来的地缘政治优势,让美国企业在全球贸易、能源开采中占据主导地位,每年从中获取的利益远超军费投入。 尽管这套闭环目前仍在运转,但裂痕已经显现。最致命的挑战,就是全球“去美元化”浪潮。2023-2024年,中国与沙特、阿联酋等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石油贸易开始采用人民币结算;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宣布,与中国的贸易中扩大本币使用比例;印度与俄罗斯的军火交易,也改用卢布和卢比结算。 IMF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00年的72%降至2025年的56.3%,10年间下降了15.7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内的债务结构也在恶化:2025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首次超过军费,达到9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18%。这意味着美国正陷入“借新债还旧息”的恶性循环。 一旦美元霸权被削弱,全球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就会下降,美国“借新还旧”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到那时,37万亿债务的压力会集中爆发,11艘核航母的维护和建造资金将无以为继。有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去美元化”速度加快,2035年前美国可能被迫缩减航母数量至8艘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