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富婆钱志敏在床上被捕说说她那套骗局的“迷惑性”。当时她包装“智能养老+比特币挖矿”,不光吹300%的年化收益,还特意搞了些看似正规的“背书”:租豪华写字楼当办公点,墙上挂满和各类机构的“合作合影”(后来证实多是PS或临时租借场地拍的),甚至请了些所谓的“专家”开讲座,给中老年人画饼,说“投的是国家支持的高科技,既能养老又能赚大钱”。很多受害者就是被这种“高大上”的假象骗了,觉得这么大的场面肯定靠谱,压根没去查公司的真实资质。 首先,“匿名”的比特币从不是犯罪避风港。钱志敏以为把500亿赃款换成6.1万枚比特币,就能靠区块链的匿名性躲过追查,可实际上区块链的每笔交易都是永久可追溯的“铁账本”。她拆分、转移账户的操作,反而成了警方追踪的线索,最终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加密货币,成了钉死她罪名的关键证据,所谓“虚拟货币法外之地”的说法,早该被打破。 其次,高调奢靡的逃亡,本质是自掘坟墓。卷款逃到英国后,她租豪宅、买名表,还妄图结交上流社会、做“自由国女王”,这种毫无收敛的挥霍,不仅触发了反洗钱警报,更让自己成为警方重点追踪目标。两次在床上被捕的狼狈,恰恰印证了“贪得越狠、藏得越浅”——越是想靠奢靡掩盖罪行,越容易暴露行踪,不义之财终究换不来安稳。 最让受害者揪心的是,赃款增值后反而成了“烫手山芋”。她当初花11.4亿买的6.1万枚比特币,现在市值飙到近500亿,可英国法律只认原始赃款为犯罪所得,增值部分可能被英方瓜分。截至2023年,12.8万受害者只拿回不到6.5%的本金,而跨境追赃的司法拉锯战还在继续,这笔“意外增值”的赃款能不能回到受害者手里,还是个未知数。 从经验教训来看,这事儿远不止“别贪高息”那么简单。首先,虚拟货币不是“法外之地”,很多人觉得它匿名就能洗钱、逃债,可钱志敏的例子证明,只要警方联动技术力量,区块链的追溯能力比传统银行账户还强,想靠这个藏赃款根本行不通。其次,针对中老年人的骗局,往往都披着“亲情”“爱国”“养老”的外衣,比单纯的高息诱惑更难防范,子女得多给家里长辈提个醒,遇到“高科技理财”先打个问号,查查是不是有正规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