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汉廷和“历史哥”举着大陆初中历史课本,对着国民党大声质问:“你们看看,大陆课本写国民党抗战的内容,比台湾课本都多!” 去过台湾书店翻历史课本的人都知道,那边讲抗战总透着股拧巴劲儿。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搞“去中国化”,最先下手的就是历史教材,把“中国抗日战争”改成“中日战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戏份被一减再减。 台儿庄战役的血肉横飞,长沙会战的反复拉锯,这些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战役,在课本里缩成几句干巴巴的文字,连指挥将领的名字都常被省略。更荒唐的是,2014年推出的“课纲微调”,居然把“八年抗战”改成“十四年抗战”的同时,悄悄弱化了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反倒给汪伪政权的某些言论留了模糊空间。 反观大陆的初中历史课本,从来没搞过这种“选择性失忆”。翻开人教版教材,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部分爱国官兵的抵抗,到1937年淞沪会战中谢晋元团死守四行仓库,再到李宗仁指挥台儿庄大捷的详细过程,都写得明明白白。 甚至连豫湘桂战役的失利,也客观记录为“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的恶果”,既不夸大功劳,也不抹杀贡献。有教师做过统计,大陆课本中涉及国民党抗战的内容约占抗战部分的三成,而台湾现行课本里,这一比例连一成五都不到。 国民党自己当年留下的抗战史料,如今反倒要靠大陆来保存。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编纂的《抗战忠烈录》收录了近百万阵亡将士名录,其中大部分原件如今存放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 2015年大陆推出的《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特意收录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电报、战报等原始文献,总数超过十万件。而台湾“国史馆”藏的同类档案,很多都被标为“机密”束之高阁,普通民众想看都没门路。 历史不是随意能够任人打扮的,尤其是抗战这段浸满鲜血的历史。1938年台儿庄战役,国民党军队伤亡五万余人才守住阵地;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第十军官兵饿着肚子与日军拼刺刀,这些牺牲不是数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现在台湾有些政客总说“要给年轻人正确的历史观”,可他们做的却是删课本、改史料,把完整的抗战史拆成碎片。反倒大陆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视角,既讲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也讲国民党军的昆仑关大捷;既讲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也承认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牺牲。这种客观公正,恰恰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 侯汉廷举着的那本课本,页边可能还留着大陆学生的批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或许就是最有力的回应——历史不该分党派,不该有偏见,那些为民族独立流过大血的人,都该被永远记住。 国民党要是真在乎自己的历史地位,与其在嘴上喊“纪念抗战”,不如学学大陆的态度,把被删掉的历史补回来,别让后人提起这段往事,只记得那句戳心的质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