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四川一女子为给哥哥还债,不惜陪伴老板24年,没想到老板后来大手一挥,女子身价直接暴涨到125亿,如今更是成为海外的大老板! 2024 年海外海底捞总部会议室,杨利娟签下东南亚合作协议,指尖划过桌角泛黄纸条 ——1994 年她的首月工资条,80 元。 这张纸条背后,藏着张勇三番五次挖她的往事,没人能想到,这是她逆袭的起点。 1994 年的四川简阳,16 岁的杨利娟在小饭馆打工,每天擦桌子到木纹发亮,上菜分毫不差。 常客张勇总坐在角落观察她,某天饭后递来张名片:“来海底捞吧,月薪 160 元,比这多一倍。” 她攥着名片捏出褶皱,却摇头拒绝:“老板给我预支过工资看病,我不能走。” 张勇没放弃,之后每次来都带份海底捞的新菜单,说 “这是给未来店长准备的”,她都笑着收下却不松口。 直到半年后饭馆倒闭,老板劝她 “去海底捞吧,张老板是真心看重你”,她才揣着 80 元的最后一个月工资条,走进了海底捞。 她的办公柜里藏着个旧铁盒,最底层除了工资条,还有张泛黄的海底捞菜单,是张勇当年送的。 铁盒里的西安公交卡,卡面磨损得看不清图案,关联着她第一次独当一面的经历。 2000 年冬天,21 岁的她带团队拓店西安,当地人嫌红油火锅太辣,门店三天没坐满半桌。 团队劝她等总部支援,她却揣着公交卡跑遍街巷发传单,手套磨破了也没换。 公交上听见乘客说 “冬天喝酸梅汤解腻”,当天就调整菜单,还加了免费豆浆,后来这张卡成了她的 “幸运符”。 后来筹备新加坡首店时,装修进度滞后,她搬去工地同吃同住,白天盯瓷砖平整度,晚上啃英语法规资料。 有次食材不合标准,她连夜开车三百公里换货,凌晨回工地时,想起张勇当年的话:“你做事让人放心,把事交给你,我踏实。” 日志最后一页的合影里,她和工人满脸灰却笑得灿烂,这是对张勇信任的最好回应。 2020 年疫情突袭时,海外门店客流骤降,高管建议裁员,她在视频会议上红了眼:“张总当年没放弃我,我也不能放弃大家。” 她带头降薪 50%,跟着配送员跑单记录需求,推出 “外卖 + 社区团购” 模式。 团队成员主动写联名信自愿降薪,这封信让她想起张勇挖她时说的 “我们要做有人情味的企业”,至今想起仍哽咽。 去年秋天,她回简阳参加助学仪式,给孩子们讲的不只是擦桌子的故事,还有张勇的知遇之恩。 “当年张老板为了挖我,半年来送了十多张菜单,他教会我,看重一个人就要真心对待。” 她给每个孩子送笔记本,扉页写着 “用心做事,总会有人看见”,就像张勇当年看见她一样。 路过当年的小饭馆旧址,如今已成社区超市,她站在门口想起张勇的话:“你的价值,不止于端盘子。” 现在,杨利娟的海外团队里一半是当地人,开斋节给穆斯林员工放假,圣诞节准备中式饺子。 筹备欧洲新店时,调研当地素食文化推出 “植物基火锅套餐”,试营业当天就排起长队。 办公室里的旧笔记本,最新一页写着 “2024.6.8,调研非洲市场”,旁边放着张勇送的第一份菜单。 身边人说她总在 “折腾”,她笑着说:“张总当年给了我机会,我得把这份信任传递下去。” 从 80 元月薪到掌舵百亿海外版图,杨利娟的逆袭,始于张勇的慧眼识珠,成于自己的踏实坚守。 如今她的故事还在继续,但信任与初心从未改变。 信源:华商韬略——专访海底捞CEO杨利娟:用尽今天的力气,明天就会变得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