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页岛等地方,依旧被用中文标注。有人疑惑这是不是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中俄边界问题是个老话题,早年领土纠纷不少,现在已经彻底解决了。 可地图上这些中文标注,不是随便加的,而是有国家规定在里头。自然资源部发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明确要求在俄罗斯境内八个地方,必须用括号加注中文旧名。 这八个地包括海参崴、伯力、双城子、海兰泡、庙街、尼布楚、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历史上,这八个地都跟中国有深厚联系,从古时候就属于中原王朝的版图。唐朝时候,海参崴一带属于渤海国,伯力设过勃利州,库页岛也纳入管辖。 元朝忽必烈设征东元帅府,在库页岛建驿站,收贡品。明朝奴干都司管到外兴安岭,派官员驻守。清朝康熙年间,通过《尼布楚条约》定了边界,吉林将军辖区覆盖这些地方。 海参崴原是满语“海珍崴”,意思是海边小村,那里海参多,渔民捕捞发达。伯力古称勃利,库页岛叫骨嵬或苦夷。这些名字是中原文化和当地民族融合的结果。 保留这些标注,就是为了记住这份历史传承,让大家知道这些地曾经是我们的一部分。 19世纪中叶,沙俄趁清朝积弱,强行签不平等条约。1858年《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伯力和部分库页岛。 1860年《北京条约》,又割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海参崴、双城子、海兰泡、庙街全丢了。外兴安岭成了分界线,库页岛全归俄国。 俄国人改名,海参崴叫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统治东方;伯力叫哈巴罗夫斯克;库页岛叫萨哈林。这些条约是列强欺负的结果,清政府当时无力抵抗。 地图标注这些旧名,就是提醒大家那段屈辱,别忘落后挨打的教训。俄罗斯远东开发后,这些地方成了他们的港口和资源地,海参崴是太平洋舰队基地,伯力是西伯利亚铁路节点,库页岛富油气。 现在中俄关系好,经贸合作多,吉林省把符拉迪沃斯托克列为内贸中转港,每周货轮来往,物流占大头。哈巴罗夫斯克连铁路,中俄贸易额高。但地图标注不变,强调历史记忆。 20世纪中苏关系紧张,1969年珍宝岛冲突,差点打大仗。1991年协议启动勘界,2001年友好条约,2004年补充协定,东段边界定,黑瞎子岛一半归中国。 2008年移交,西半部是我们领土。现在新版地图把黑瞎子岛全标中国,其实是按协定,俄方也认。,地图变化是落实协议。 当前中俄互动是现实因素。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了中俄枢纽,2023年吉林列中转口岸。萨哈林的能源项目,由中方投资。地图旧名不是导火索,而是纪念碑。 现在,中国强大了,以平等划界,用经济赢得尊重。地图写中文名,是写给未来的信。边界可定,但中国人的记忆不能割舍。中俄合作深化,历史不忘;国力强盛,方能守护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