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斗英雄杜海山被被妻子告上法庭,妻子含泪控诉:每月70块钱的工资,他

蕊蕊聊过去 2025-11-11 19:35:57

1984年,战斗英雄杜海山被被妻子告上法庭,妻子含泪控诉:每月70块钱的工资,他只往家里寄6块,剩下的钱都给了谁?法官正欲追问,杜海山突然沉声道:我还得养活另外11个家。 法庭上,一位军嫂泪眼婆娑,指着丈夫质问:每月72元工资,你只寄回6元,钱都喂了谁?这位抗越英雄杜海山,沉默良久,法官追问时,他忽然开口:我还得养另外11个家。尘封五年的战场秘密,就此炸开。这11个家,藏着怎样的生死约定? 1979年2月,部队开进凉山地区,3月1日清晨,炮火轰鸣,三百多门大炮齐打,越军第三师死守高地,仗打得异常胶着。杜海山带尖刀班十二个战士,战前在掩体里立下军令状:谁要是牺牲了,活着的兄弟就替他照顾父母妻小,一辈子不扔下不管。这话搁在和平年代听着像说大话,可在枪林弹雨里,就是铁打的承诺。 凉山战役打响后,尖刀班突袭敌营,敌我火力交织,阵地反复拉锯。杜海山班里兄弟一个个倒下,到最后就他一人捡回条命。出院后,他背起这份重担,每个月把工资分成十二份,一份给自己家,其余十一份寄给战友家属。那些家属,有的父母孤单无靠,有的妻儿还小,杜海山咬牙顶着,从没耽误过一回。那时候,他工资不高,起初每月就那么点钱,勉强够用,可他总觉得自家能熬过去,那些遗属更需要。 杜海山这人,本是普通军人,战前条件还行,熟人介绍认识了李卫平。她是山东大学毕业生,两人一见投缘,1978年秋天在军区礼堂办了婚礼。婚后,杜海山任务多,夫妻俩聚少离多,李卫平在家带两个孩子,操持家务,从不叫苦。起初杜海山工资低,每月寄六元回家,那年头物价便宜,一家四口勉强过活。可有时他还得从家里要点钱补上缺口,李卫平也没多问,出去打零工贴补,日子虽紧巴巴,但总算稳住。 后来杜海山去军校深造,能力上去了,职位升了,工资涨到七十二元。可他还是老样子,每个月只寄六元回家,其余钱全分给那十一户人家。李卫平起先没留意,时间长了就觉得不对劲。跟军嫂们聊天,有人说自家男人同级别,寄回大半工资,家里宽裕不少。她一琢磨,杜海山为啥总这么抠门?写信问,他支吾两句不说清楚。李卫平心里堵得慌,怀疑丈夫在外头变了心,搞不好有别人了。 这事儿传到昆明军区,司令员张志秀一看传票,火气直冒,赶紧把杜海山叫去问话。张司令扔下传票,说军人作风得硬,这闹到法院,影响部队名声,你得赶紧处理。杜海山看完诉状,没多辩解,退出来就回宿舍了。 开庭那天,法庭里挤满旁听的军嫂和官兵。李卫平坐在原告席,声音带着哭腔,控诉丈夫每月七十二元工资,只给家里六元,孩子上学缺本缺笔,她在外奔波劳累,丈夫钱都去哪儿了。法官翻卷宗,追问杜海山去向,他起初低头不语。眼看要宣判,杜海山忽然开口:我得养另外十一户人家。这话一出,全场安静下来,大家面面相觑。 而杜海山接着说清来龙去脉:五年前凉山战场,尖刀班十二兄弟,立誓互相照应。我是唯一活下来的,那十一份责任,就得我扛。工资分成十二等份,寄给那些父母妻儿,从没断过。他从兜里掏出信笺,一沓泛黄的遗书和回执,摊开给法官看。纸上字迹斑斑,日期清清楚楚,都是1979年3月1日的誓约。法庭里有人抹眼泪,李卫平走上前,翻看那些纸页,脸色渐渐变了。她明白过来,这些年丈夫不是不顾家,而是把家扛得太大,一人顶十二份。 真相一亮堂,李卫平当场撤诉,说自己错怪了丈夫,愿意继续过日子。夫妻俩出庭后,军区通报了这事儿,官兵们听了都服气。杜海山重情重义,舍小家顾大家,这不光是个人品格,更是革命军人的本色。那些战友家属,也陆续来信感谢,有人孩子长大考大学,有人参军入伍,都说叔叔的钱帮了大忙。杜海山没停下脚步,继续寄钱,逢年过节还多添点,让那些家过得踏实些。 杜海山的经历,还被写进报告材料,在部队里传颂。全国英模大会上,他讲过自家事儿,大家听了直点头。那些遗属家庭,如今大多安稳,孩子成了国家栋梁。这不就是军人的价值吗?为国流血,为民尽责,点点滴滴都值得记一笔。

0 阅读:71

评论列表

山幽风柔

山幽风柔

2
2025-11-11 20:19

杜海山!担起生死战友情,如海深,如山高!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