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立陶宛出现了?主动邀请赖清德访问,中国68年的友谊喂了狗。 这个敢学立陶宛玩火的国家,是南美洲的巴拉圭。可能有人对这名字不熟,但说起它和咱们的渊源可不少——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和中国有往来,算下来快七十年的交情了。可谁能想到,这么多年的情分,居然被它拿来给“台独”分子搭台,着实让人寒心。 这事儿得从巴拉圭的总统选举说起。前两年巴拉圭选新总统,有个候选人一直靠着台湾当局的支持才站稳脚跟,等他真选上了,转头就把“回报”安排上了——邀请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赖清德去参加自己的就职典礼。 要知道赖清德是出了名的“台独”顽固分子,这些年天天喊着分裂口号,走到哪儿都不忘搞政治小动作,咱们外交部早就把他定性为“麻烦制造者”。巴拉圭明知道这层关系,还主动递橄榄枝,这不就是明着触碰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吗? 更让人不齿的是,赖清德借着这次访问,还顺道“过境”美国纽约和旧金山,表面说是私人行程,实际上就是想拉着美国给“台独”站台。美国那边虽说没敢让副总统哈里斯出面见面,怕真把中国惹毛了,但也没少暗中配合,国务卿布林肯早早就在公开场合证实了这事儿,把咱们之前的警告当耳旁风。这一唱一和的架势,跟当年立陶宛撺掇台湾设“代表处”的套路简直如出一辙。 那巴拉圭为啥非要冒这个险?说到底还是为了钱。这国家是个农业大国,地里种的大豆、栏里养的牛,几乎是经济的半条命,而这些东西最需要大市场消化。 本来咱们大陆早就有意向买它的农产品,可巴拉圭一边想赚中国的钱,一边又舍不得和台湾断了所谓的“邦交”,总觉得这两件事能两头兼顾。后来见咱们买它牛肉时按规矩压了价,台湾那边赶紧趁机抬价拉拢,巴拉圭的新政府立马就变脸了,觉得跟着台湾能赚更多,干脆豁出去邀请赖清德来访。 他们还打着另一笔算盘:想让台湾的商人去投资,帮他们把大豆和牛肉产业做得更大。准财政部长甚至琢磨着,赖清德带商界领袖过去,就能把投资给盼来。可他们压根没想想,台湾就那么点市场,商人哪有闲钱跨越半个地球去南美砸钱?这想法简直天真得可笑。 再说说它为啥敢这么做,其实是算错了三笔账。第一笔是对中国市场的误判。巴拉圭看着巴西、阿根廷靠着卖农产品给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因为没和大陆建交,只能把货物借巴西、阿根廷的手转卖,中间被人赚走一大笔差价。 本来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就能直接对接咱们的大市场,可它偏偏觉得靠台湾给的高价就能弥补损失。却不想台湾那点采购量,连咱们市场的零头都不到,真要是哪天咱们彻底停购,它的农产品哭都没地方卖。 第二笔是对美国的指望太天真。巴拉圭大概觉得有美国在背后撑腰,中国不敢下重手反制。可它忘了,美国向来是“用完就扔”的主儿,当年立陶宛被咱们制裁时,美国除了说几句漂亮话啥实际忙都没帮。这次赖清德“过境”美国,美国连个高级官员都不敢出面见,摆明了不想为这点事和中国撕破脸,巴拉圭想靠美国当靠山,纯属找错了人。 第三笔是对国内民意的忽视。其实巴拉圭老百姓早就看清了形势,有调查显示,九成的民众都觉得和中国大陆建交很重要,国会里的反对党更是天天呼吁赶紧和台湾断交。毕竟大家要吃饭过日子,能卖更多农产品、赚更多钱的事,谁都明白划算。 可新政府为了报答台当局的“选举恩情”,硬是顶着民意走歪路,这哪是为国家谋福利,分明是拿民众的生计换自己的政治资本。 最让人唏嘘的是这近七十年的交情。早年咱们帮它搞农业技术,它也给咱们传过工业经验,后来就算没正式建交,咱们也一直买它的农产品,算是仁至义尽了。可现在它为了短期利益,把“一个中国”这个最基本的规矩抛到脑后,硬生生把好好的交情给毁了。这就像街坊邻居相处了一辈子,你总帮他搭把手,结果他为了外人给的一点好处,转头就拆你的墙,换谁能不生气?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靠“金钱外交”维持的关系长不了。当年立陶宛折腾一圈,最后还不是得低头求着恢复合作?巴拉圭现在走的老路,早晚也得后悔。赖清德那点“台独”把戏早就被看穿了,用金钱买来的所谓“友谊”,根本经不住半点考验。等哪天台湾的钱给到位了,或者咱们真动了真格,巴拉圭恐怕哭都来不及。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交往和做人一个道理,得讲信用、守底线。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和中国打交道的“入门券”。巴拉圭非要把这张券撕了,那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这“第二个立陶宛”的闹剧,终究只会成为国际上的笑柄。
